奠基一年零七个月后,"无界之触"触觉美术馆终于迎来了开幕日。
宋喻站在中庭的"光之泉"旁,手指无意识地调整着袖口的螺旋袖扣——那枚与祁安配对的信物。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水面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在四周的墙面上跳动。他环顾四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地面导引系统的微妙起伏,墙面上错落有致的触觉展板,甚至连空气流动都考虑到不同感官体验的需求。
"总监,媒体已经到正门了。"林妍快步走来,高跟鞋在特制的地面上几乎没有声响,"祁老师还在最后调试《共鸣之墙》。"
宋喻点头,看了眼手表——比原定流程已经晚了二十分钟。按照过去的他,此刻应该焦虑得指尖发麻。但现在,他只是轻轻摩挲着袖扣,走向美术馆最核心的展区。
《共鸣之墙》前,祁安正跪在地上,双手贴着一块特制金属板,闭目感受着什么。阿尔法趴在一旁,看到宋喻便轻轻摇尾,但没有起身打扰主人。周围五六位技术人员屏息等待,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仪式。
"频率还有些偏差。"祁安突然开口,手指在金属板边缘轻敲三下,"C区的铜线需要再调紧2毫米左右。"
技术人员立即上前调整。宋喻蹲下身,手指轻轻搭在祁安肩上:"媒体都到了,但如果你需要更多时间..."
"再给我十分钟。"祁安转向宋喻的方向,额头上有细密的汗珠,"必须让每个触点都能准确传递振动频率。"
宋喻没有催促。他知道这件作品对祁安的意义——《共鸣之墙》不仅是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更是他对自己艺术理念的终极表达:通过不同材质的振动频率传递情感,让观众无需视觉也能"看见"艺术的灵魂。
"我去调整开场时间。"宋喻站起身,对林妍低声交代了几句。
当祁安终于满意地点头时,开幕仪式已经比原计划推迟了四十五分钟。但令宋喻意外的是,没有一位媒体记者抱怨——他们都被美术馆超前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触觉细节所吸引,四处拍摄、触摸、体验。
"女士们、先生们,"宋喻站在"光之泉"中央的平台上,声音在特殊的建筑声学设计中清晰传遍每个角落,"欢迎来到'无界之触'——全球首座全感官美术馆的开幕仪式。"
他简短介绍了美术馆的核心理念:打破视觉主导的艺术体验,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感官空间。然后,他邀请祁安上台介绍核心作品。
祁安在掌声中走上台,阿尔法引导他站到特定位置。他没有准备演讲稿,只是将双手轻放在讲台上特制的触觉传输板上——这是宋喻为他设计的,能将观众的位置和反应通过振动传递给他。
"失明后,我曾以为艺术的大门对我关闭了。"祁安的声音很轻,但在绝对安静的空间里每个字都清晰可闻,"直到我发现,真正的大门不是眼睛,而是..."他举起双手,"触觉、听觉、嗅觉,所有感官的共鸣。"
他正准备继续,突然皱起眉头。宋喻立刻注意到他的异常——手指在传输板上反复移动,像是在确认什么。
"抱歉,"祁安的声音有些不稳,"我的助听器似乎..."
突发性失聪。祁安的医生曾警告过这种情况可能偶尔发生,由于他视觉皮层的异常活跃有时会暂时影响听觉处理。但偏偏发生在这么重要的时刻。
宋喻看到祁安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敲击讲台,节奏越来越快——这是他在无法接收信息时的焦虑表现。媒体区已经有人窃窃私语,场面即将失控。
在所有人反应过来前,宋喻已经走到祁安身边。他没有出声解释——这对此刻的祁安毫无帮助——而是轻轻握住祁安的手腕,将他的手掌贴在自己喉部。
"《共鸣之墙》..."宋喻缓慢而清晰地开口,让声带的振动直接传递到祁安指尖,"...是一件关于连接的作品。"
祁安的表情立刻放松下来。他点点头,继续通过触摸宋喻的声带"听"到问题,然后流畅地回答:"是的,它包含108种不同材质,每种都能传递特定频率的振动..."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观众们目睹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对话方式:宋喻将媒体的问题通过触觉传递给祁安,而祁安的回答既专业又深刻。当谈到作品灵感时,他甚至幽默地提到:"最初的设计草图是在宋总监的会议笔记背面完成的——他当时以为我在认真记录议程。"
笑声和掌声中,宋喻注意到第一排的父亲——宋国廷正专注地看着他们,眼神中有种他从未见过的...骄傲?
问答环节结束后,祁安的听力逐渐恢复。当最后一位记者离开时,他长舒一口气,转向宋喻:"谢谢。那个临场应变...太完美了。"
宋喻摇头,手指轻轻拂过祁安汗湿的鬓角:"不,不完美。但很真实。"
这是他们这一年多来最大的领悟——完美不是无懈可击,而是在意外来临时依然能彼此支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