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他猛地转身,拉弓如满月,弓弦发出一声惊心动魄的嗡鸣。
“嗖——”
利箭离弦,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啸,不偏不倚,正中百步之外的靶心红点!箭羽兀自剧烈地颤动着。
“好一个‘小药王’,好一个‘神来之笔’!”朱棣缓缓放下弓,脸上看不出是怒是喜,但那双虎目之中,却燃烧着一股熊熊的烈焰,“本以为大哥仁善,东宫不足为惧。却不想,他生了个好儿子!”
他原本的计划,是想通过这次试探,确认应天府的权力核心是否稳固。如果皇后去世,太子悲痛欲绝,朝政出现混乱,那么他便可以借“清君侧、稳固国本”的名义,联合其他藩王,向中央施压,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和话语权。
可现在,葛诚带回来的消息,彻底打乱了他的部署。
朝廷非但没有不稳,反而因为朱雄英的横空出世,变得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稳固。这个侄子,就像一颗钉子,将东宫的地位死死地钉在了大明江山图的核心。他不仅是祥瑞,更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武器。
“一个能起死回生的储君……呵呵,父皇这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他身上啊。”朱棣冷笑一声,他走到地图前,目光落在应天府的位置上,久久不语。
“殿下,我们接下来……”葛诚试探着问道。
“等。”朱棣只说了一个字。“现在不是时候。这个侄子,锋芒太盛,我们暂避其锋。传令下去,王府上下,行事务必低调,对朝廷的旨意,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另外,派人去应天,给本王查!把皇太孙朱雄英,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事情,他读过什么书,见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事无巨细,全部给本王查清楚!”
他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个侄子,将会是他此生最大的对手。
---
应天,东宫。
朱雄英并没有因为挫败了四叔的试探而沾沾自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来自北平的威胁,就像一座冰山,如今显露在外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他不能坐等威胁降临,必须主动出击。但他现在的位置,决定了他不能像朱棣一样明火执仗。他的所有行动,都必须在“孝孙”、“储君”的光环下进行,润物细无声。
书房内,他铺开一张大明的疆域图,目光在北平、大同、宣府等几个北方重镇上来回移动。
他知道,藩王最大的依仗,就是兵权。而兵权的命脉,在于钱粮。
几天后,朱雄英再次求见了朱元璋。
“皇爷爷,”他恭敬地行礼,“孙儿近日听闻,北方九边军镇,粮草转运颇为繁复,耗费巨大。孙儿想,既然孙儿将来要为皇爷爷和父王分忧,不如就从这最根本的钱粮账目学起。恳请皇爷爷恩准,让孙儿可以出入户部和兵部的档库,查阅历年北疆的粮草、军械调拨的卷宗。一来可以学习国朝大政,二来……也想看看,有无可以为朝廷节流省弊之处。”
朱元璋看着自己这个主动要求“加班”的大孙,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过来。
查钱粮账目?这孩子,哪里是想学什么节流省弊,他这是想从根子上,摸清楚北方那几个藩王的家底啊!
这是一个看似人畜无害,实则直指要害的请求。以学习国政为名,行监察之实。谁也挑不出错来,甚至还会称赞太孙勤勉好学。可一旦让他查出什么问题,那就是一柄随时可以出鞘的利剑。
“准!”朱元璋的回答干脆利落,他看着朱雄英,眼中满是赞赏与纵容,“咱不仅准你查,咱还给你一道手谕。户部、兵部,但凡你所到之处,所有卷宗,无论机密与否,皆可调阅。若有敢阻拦或阳奉阴违者,先斩后奏!”
朱雄英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手谕,心中一片澄明。
他知道,棋盘已经布下。一方是雄踞北疆、手握重兵的战神燕王;另一方,是身处中枢、以整个帝国为后盾的少年太孙。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而他,刚刚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