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嘉奖,更是空前的政治肯定。朱元璋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整个帝国宣告:他对朱雄英的信任与支持,已再无任何保留。海外开拓,自此不再是东宫的“一家之言”,而是大明王朝的煌煌国策!
朱雄英躬身行礼,面色依然平静,只道:“此皆皇爷爷天威所致,孙臣不敢居功。”
他越是谦逊,朱元璋眼中的欣赏就越是浓厚。他知道,这个孙儿的心中,装着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台湾。
---
皇城的风,总是最先吹遍王公府邸。
消息传到燕王朱棣的耳中时,他正在北平的王府内,与他的心腹谋士,僧人道衍(姚广孝)对弈。
“六十万石粮食……一座不沉的基石……”
朱棣手执一枚黑子,悬在棋盘上空,久久没有落下。他的手指骨节粗大,充满了力量,但此刻却微微有些颤抖。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发出萧瑟的声响,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殿下,”道衍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您在怕什么?”
“怕?”朱棣冷笑一声,将棋子重重拍下,棋盘发出一声闷响,“本王何曾怕过?本王只是在想,我这位好侄儿,他的手段,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舆图前。那是一幅传统的《大明混一图》,世界的中心是广袤的中华大地,四周则是模糊不清的蛮夷之国。
“我们都以为,开疆拓土,靠的是铁骑与刀枪。可他呢?”朱棣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上“台湾”那两个小字上,“他用粮食、用贸易、用教化,在短短数月之内,就让一座蛮荒岛屿归心。这种手段,比十万大军更可怕。它征服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心。”
道衍缓缓道:“这正是皇太孙殿下最令人忌惮之处。他已然证明,他不仅能守成,更能开创。一个台湾的成功,让他获得了皇上毫无保留的信任,更让他在朝野上下,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声望。”
朱棣的眼神变得无比复杂,既有对朱雄英能力的惊叹,更有被压抑许久的野心,如同被投入火油的炭火,重新熊熊燃烧起来。
“是啊,”他喃喃自语,“一个台湾尚且如此,那……图上这些更广阔的地方呢?”他的目光扫过朝鲜、日本,越过南海,投向了那片名为“南洋”的富庶之地。“如果……本王也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外基业,远离京师的猜忌,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照亮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但随即,他又感到了深深的忌惮。朱雄英既然能想到台湾,自然也能想到别处。这条路,究竟是自己的机遇,还是朱雄英为他们这些藩王设下的另一个“阳谋”?
---
与朱棣的深沉与忌惮不同,其他藩王在得到消息后,反应则要直接得多。
秦王府内,素来骄横的秦王朱樉将手中的酒杯重重顿在桌上,眼中放光:“好个台湾!本以为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想到竟是块流油的肥肉!海外建国……若是我能有这么一块封地,天高皇帝远,岂不比在这西安城里处处受节制要快活百倍?”
晋王朱棡、楚王朱桢等人,也纷纷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所吸引。他们是大明的皇子,身份尊贵,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被牢牢地禁锢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一举一动都受到朝廷的严密监视。朱元璋对儿子的严苛是出了名的。现在,朱雄英似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与权势的新大门。
“独立王国”、“海外之君”、“万世基业”,这些充满诱惑的词汇,开始在诸位藩王的心中生根发芽,迅速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对朱雄英的观感,也从最初的提防与排斥,转变成了一种夹杂着羡慕、嫉妒与期盼的复杂情绪。
---
奉天殿,又一次大朝会。
殿内的气氛比上一次更加炽热。台湾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一个人的血脉。藩王们的异动与心思,早已通过锦衣卫的渠道,一丝不漏地摆在了朱元璋和朱雄英的案头。
朱雄英知道,时机已然成熟。
当朝会议题进行到中段时,他迈步出列,声音清朗而坚定:
“启禀皇爷爷,孙臣有本要奏。”
“讲。”
“台湾之成,已证明我大明有足够的能力,向海洋求取生存与发展之空间。然台湾,放眼世界,不过是沧海一粟。”
说罢,他向身后的两名东宫侍卫示意。侍卫抬着一个巨大的卷轴,走到大殿中央,缓缓展开。
“哗——”
当那幅巨大的舆图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奉天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并非他们熟悉的《大明混一图》。这是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地图——《万国舆图》!
它以大明为中心,但疆域的描绘远超前代。东面,是清晰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南面,整个南洋群岛被详细地标注出来,吕宋、苏门答腊、爪哇,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跃然纸上;再向西,是印度次大陆、波斯、阿拉伯,甚至遥远的非洲东岸与一个被标注为“欧罗巴”的大陆轮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