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是算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简洁高效的阿拉伯数字和珠算,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丈量土地,计算产量。
第三课,是地理。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大明坤舆万国全图》。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他们脚下的岛屿,并非世界的中心,只是大明疆域东侧的一串岛屿。他们看到了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看到了更遥远的西洋、南洋。世界的样貌,在他们心中被彻底重塑。
最让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一门叫做“格物”的课。
在京都第一学堂里,一位年轻的明人教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做实验。他用一块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彩的光谱,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
“……所以,雨后的彩虹,并非神龙饮水,而是阳光穿过水汽时,发生的折射。这就是‘格物’,探究万物之理。”
一个名叫“小林健”的男孩,他本是武士之子,对被强迫来学“唐人之学”充满抵触。但此刻,他看着那道神奇的七色光,眼中充满了好奇与震撼。原来,世界不是神佛创造的,而是由无数可以被理解、被探究的“理”所构成的。
这种思想上的冲击,远比刀剑更有力量。它像一颗种子,悄然埋入了这片土地最年轻、最富活力的土壤之中。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当这一代人长大,他们将习惯于说汉语,写汉字,用“格物”的眼光看待世界,视应天府为天下中心。
到那时,东瀛的征服,才算真正完成。
---
五、王之感慨,治国之道
一个月后。
朱棣再次登上了京都的制高点。
他凭栏远眺,下方的城市已经恢复了生机。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重新开张,虽然还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但恐慌与绝望的气氛已经散去。远处,乡野之间,无数百姓正在新分到的田地里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一种踏实的、充满希望的喜悦。
城中传来阵阵孩童的读书声,那稚嫩的童音,念诵的是他无比熟悉的《千字文》。
一切,都按照《东瀛治理纲要》的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玉站在他身后,感慨道:“殿下,末将真是服了!想当初,我等只想着如何打仗,如何杀敌。却不想,皇太孙殿下早已将战后的事情,想得如此周全。这‘计口授田’和‘兴办学堂’两招,简直是釜底抽薪,比杀十万大军还管用!”
朱棣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的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他最熟悉的是刀剑的碰撞,是战场的嘶吼,是攻城拔寨的快感。他曾以为,征服,就是天下最宏大的事业。
但此刻,看着眼前这片正在被悄然重塑的土地,看着那些从麻木到感恩的眼神,听着那些咿呀学语的汉音,他忽然领悟到了一件更深刻的事情。
征伐,只是摧毁一个旧世界。
而治国,才是创造一个新世界。
摧毁,靠的是勇力与杀伐,其功在一时。
创造,靠的是智慧与规划,其利在千秋。
朱雄英,他那个年少的孙儿,不仅给了他一把削铁如泥的剑,更给了他一张描绘未来的图纸。这张图纸的宏大与精妙,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
“张玉,”朱棣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感慨,“给应天府上奏疏吧。”
“就说,东瀛已定。妖僧伏诛,伪皇已废。”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遥远的西方,那里是大明的方向。
“更要告诉皇上和太孙殿下……此地,民心已附,新政已兴。”
“大明之日月,已开始照耀这片东瀛之土。”
风,吹过他的鬓角,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带着新生的气息。这一刻,这位百战之王,才真正理解了“天下”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打下来的江山,更是治理出来的乾坤。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