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随行的骑兵总计九万,包括五万北辽铁骑和十二团营的四万骑兵,远不及四十万蒙古大军。
贾环皱眉道:“蒙古大军围城,我军骑兵不足,绝不能正面硬拼。"李泰与王伦深以为然。
李泰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与蒙古大军一战,唯有取胜才能驱逐敌人。
此战至关重要,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王伦、贾环等主将齐声道:“谨遵大帅号令!”
次日,大军抵达雁门关外,与蒙古大军对峙。
随着蒙古一方将领挥手示意,震耳欲聋的马蹄声响起,潮水般的骑兵汹涌而来,直奔中军而去。
李泰高踞马背,下令道:“杀敌!”
双方如钢铁洪流般碰撞在一起。
大乾中军前方部署了两万步兵,后方有骑兵压阵。
见蒙古骑兵冲锋,立刻万箭齐发,箭雨倾泻而下,蒙古骑兵纷纷倒地,即便未死也会被后续部队践踏致死。
然而,蒙古大军多着皮甲,对弓箭的防御极强。
片刻之后,他们冲至中军阵前,两侧及后方的骑兵也随之迎击,与蒙古大军纠缠混战。
初战之际,蒙古首领并未倾尽全力,仅出动了二十万骑兵参战,即便如此,已让大乾军队倍感压力。
蒙古首领眼中透着嗜血的光芒,仿佛要一举摧毁大乾,占领其广袤的土地。
尽管蒙古即将统一,但依然保留着部落的特性,私心未除,各部落都只顾自身利益,互相戒备。
这种局面反而使大乾军队得以与之抗衡,也彰显了蒙古军队的强大战力。
李泰目睹战损不断攀升,内心焦虑不已,深知这样下去只会造成更多伤亡。
他转向贾环说道:“宁侯,能否率一支偏军出击,助我军一臂之力?”
王伦闻言心中一惊,临行前弘武帝曾嘱咐他务必保护好贾环,便急忙劝阻:“此举万万不可,宁侯身份尊贵,怎可轻易冒险。"
李泰脸色骤变,语气坚定:“我若不这样做,只会增加我军损失。
唯有宁侯这样的顶尖将领,才能震慑这些蒙古蛮夷。"
贾环明白李泰言之有理,便回应道:“本侯身为武将,深受皇恩厚待,此刻正是报效之时,绝不会退缩!”
李泰听后大喜:“好!不愧是荣国之后、宁国传人!我给你五千骑兵,盼你能凯旋而归!”
贾环拱手领命,随后从北辽铁骑中挑选五千精锐,直奔战场而去。
贾环率先冲锋,二百亲兵紧随其后,率领五千铁骑杀入敌阵。
凭借亲兵超凡的能力,他们如一把利刃切入敌军,横扫千军,身后骑兵紧随其后,一同扑向蒙古士兵。
刹那间,蒙古士兵显得有些混乱,对这支突如其来的骑兵部队感到极度恐慌。
贾环挥舞合金刀,一刀便能将敌人连人带武器劈成两半,全身浴血。
亲兵们同样英勇无畏,这支队伍成为蒙古士兵的噩梦,所到之处无人敢迎战。
看到这一幕,大乾将士热血沸腾,齐声高呼:“宁侯威武!”
李泰的脸色愈发阴沉,贾环若想留在雁门关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蒙古军队被贾环吓得退却,身后的将领也只能撤兵,这一场国家间的战斗就这样结束。
贾环回到军营时,众多大乾士兵齐声高呼:“宁侯英武!”
王伦迎上前笑道:“宁侯依然如当年那般英勇,手下的亲兵也更为强悍,无一不是军中的精锐。"
贾环谦虚道:“镇北公过誉了,这都是将士们努力的结果,与我无关。"
李泰笑着说道:“宁侯不必太过谦虚,此次能够如此顺利,全靠你的功劳,我定会向陛下为你请功!”
贾环笑道:“英国公过奖了,这只是职责所在。"
平西侯在城墙上观战后感叹道:“之前常听闻宁侯勇猛无敌,堪称世间猛将,原以为是夸大其词,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身边的副将说道:“侯爷,这样一来,雁门关应该就安全了。"
平西侯摇头道:“未必如此,朝廷的援军在这次战斗中损失不小,而蒙古军队并未受到重大打击,战局仍然不明朗,还有很多变数,需严加防守关隘,切勿大意。"
夜幕降临,大乾军营内。
中军大帐灯火辉煌,李泰端坐主位,王伦和贾环分坐两侧。
李泰说道:“虽然这次蒙古军队退去了,但我们损失却比他们更大,这样下去我们必败无疑。
但我们又不能退入雁门关固守,不然一旦蒙古再次围城,就会陷入困境。
但若一直在外,对我们也不利,诸位有何良策?”
帐中众将沉默不语,李泰所言属实,若有五万铁骑支援,加上雁门关的力量,便可彻底击退蒙古军队。
李泰见诸将皆沉默不语,便说道:“眼下蒙古此次南下,兵力约五十万,草原必然空虚。
若有将领率一支偏师直捣其腹地,蒙古必定回军救援。
到时我军可趁机反击,削弱其有生力量,使其数年内无力侵扰大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