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起身说道:“大汗,让我率一万骑兵返回,集结兵力剿灭南朝军队。"
蒙古大汗听后点头称许:“做得好,不过行事需谨慎。
南人诡计多端,但他们派往草原的兵力绝不会太多,否则不会只袭击几个小部落。
你回去后随机应变,务必要留下那支敌军,为我部族逝去的兄弟复仇。"
巴林答道:“请大汗放心。"
大乾军营内,李泰悠然自得。
斥候来报,蒙古已抽调一万精锐回草原,这表明贾环已在草原有所行动,而且规模不小,否则蒙古人不会派人增援。
他低声自语:“贾环,看你怎么躲过这一劫。"
王伦在营帐中焦虑不安,数日过去,宁侯仍未有任何消息。
这时亲兵入内禀告:“大人,我们得知蒙古已派兵增援。"
王伦听闻稍感宽慰,既然如此,说明贾环暂时安全。
但他依旧忧虑重重,整片草原的蒙古军队正全力围剿贾环,他的处境十分危险。
一旦贾环出事,自己如何向弘武帝交代?这该死的李泰!
皇城大明宫,养心殿中。
戴权毕恭毕敬地说:“陛下,雁门关传来消息。"说完将密折呈上。
弘武帝阅后勃然大怒:“李泰这个老贼,竟敢在此时公报私仇!”
转念一想,贾环此刻危在旦夕,内心深感悔恨,将怒火转向李泰,暗自发誓,若贾环有失,绝不轻饶!
接着又怒斥:“王伦也是废物,为何不阻止李泰?朕派他去是做什么的?”
拾起地上的密折,戴权劝解道:“陛下,此事也不能全怪镇北公,军中违抗将令者是要被处斩的。"
弘武帝虽明白此理,但仍对王伦心生不满。
贾环日后还有大用,若在草原遭遇不测实属可惜!他对戴权说:“你派密探潜入草原探查贾环的下落,一旦找到他,立即让他撤回,就说这是朕的意思。"
戴权立刻领命:“遵旨!”
心里却在想,不知宁侯能否撑到那时……
草原某地,贾环率五千骑兵休整,这些日子接连攻破多个部落,斩杀敌人近五万。
士卒们正大口享用着方便面,对侯爷的神秘愈发敬畏,更坚定了追随他的决心。
然而此刻,他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眼前的美食上。
贾环这边,张康问道:“侯爷,我们在草原上闹出这么大动静,蒙古人必定疯狂寻找我们。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是否继续深入?”
贾环笑着答道:“无需担心,我估计蒙古人很快就会赶到,我们只需与他们交战一次,让他们尝点苦头,那么雁门关的危机就解决了,我们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次日清晨。
贾环等人刚刚吃完早饭,就有探子来报:“侯爷,十里外发现蒙古大军,人数约四万,气势汹汹。"
贾环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兄弟们,让我们与蒙古人打一场硬仗,然后班师回朝!来吧,列阵准备应战!”
“遵命!”
五千二百名士兵纷纷下马,整齐排列,静静等待战斗的到来。
远方传来闷雷般的声响,巴林暗自庆幸,终于找到他们了,这次一定要将他们全部留在草原,为部落牺牲的将士 ** !
等巴林冲到阵前,看到南朝军队弃马步战,心中冷笑,真是自寻死路!
巴林举起弯刀喊道:“儿郎们,冲啊,让这些南朝人见识一下我们蒙古人的实力!”
当蒙古骑兵冲至阵前两百米时,枪声骤起,巴林只觉胸口剧痛,眼前一黑,就此陷入永恒的黑暗。
成群的蒙古骑兵倒下,三段式射击战术使这片区域变成了屠宰场,蒙古人的皮甲无法抵御燧发枪的威力。
在这场惨烈的 ** 中,蒙古人恐惧不已,开始撤退,留下了近万名 ** 。
望着惊慌失措的溃败之敌,贾环下令:“上马,追击!”
经过一天的 ** ,共斩首三万,余下一万逃脱,贾环的威名传遍草原。
雁门关,蒙古大营。
“大汗,大事不好了,巴林战死,我们损失三万精锐骑兵,仅剩下一万人侥幸逃回,据说是因为南朝火器太过厉害。"
蒙古大汗略作思索,说道:“继续留在这里已无意义,与南朝军队长期对峙对我们不利,下令撤军,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战。"
大乾军帐中,“禀报国公爷,蒙古人已经退兵了!”
传令兵报道。
李泰闻言站起,大笑三声:“好,好,好!”
王伦笑着说道:“看来是宁侯在草原重创了蒙古人,这才迫使他们撤兵。"
李泰点头称是:“镇国公所言极是,此次宁侯功劳不小,我定会上奏陛下,给予重赏。"内心暗想,贾环带着四十万蒙古人回去,看你如何应对。
草原深处,贾环面对整齐站立的铁骑说道:“此番草原之行,我们未损一兵一卒,足以载入史册。"
张康说道:“全凭侯爷火器锋利,我们只是尽了本分而已。"随即皱眉道:“侯爷,我们回大乾后,这些火器该如何解释?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