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点点头,走到庭院中仰望夜空,低声说道:“父王、母妃,你们等着,孩儿很快就能为你们 ** 了,无论是谁,孩儿都要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皇城内。
弘武帝问戴权:“宁王府最近有什么异常吗?”
戴权恭敬地回答:“陛下放心,我们的探子一直监视着宁王府,目前宁王一直深居简出,没有任何可疑举动。"
弘武帝沉声说道:“给我盯紧了,再出问题我就活剐了你!刘向临死前说二皇子的事情不是他做的,那一定不是他做的,那时他也没有撒谎的必要。
最可疑的人只有宁王了。
原本我还想遵守父皇的遗愿,给二哥留一条血脉,可刘玄这是自绝于朕,也怨不得朕。"
戴权附和道:“想必在天之灵的先皇也会理解陛下的决定。"
弘武帝冷眼看向戴权,心中暗想:这奴才对二皇子之事推波助澜,罪无可赦,但他掌控校事处,眼下还需倚仗,暂且饶过。
今年依旧大旱,河南、山东等地仍是颗粒无收。
大朝会时,大明宫养心殿内气氛凝重。
张廷玉出列奏道:“陛下,河南、山东两省灾情严峻,灾民众多,急需粮食救济,请速调粮赈灾。"
陈廷敬附和:“不仅是河南、山东,直隶同样旱情严重,恳请陛下开仓放粮救灾。"
弘武帝听后眉头紧锁,连续几年的灾荒让国库空虚,粮食储备也已告急。
他沉声道:“户部官仓还有多少存粮?”
林如海回禀:“陛下,官仓粮食不足,恐难应付当前灾情。
不过尚有红薯可用,可先用一半赈灾,另一半留作种子。"
弘武帝点头:“那就照去年的办法执行,再从内库拨银一百万两用于赈灾。"
群臣齐呼:“陛下英明!”
退朝后,弘武帝留下张廷玉、陈廷敬和林如海在御书房商议。
因李光地年迈在家休养,未能参加今日朝会。
弘武帝问:“这次灾情,现有粮食能支撑多久?”
张廷玉忧虑地说:“陛下,去年只保留一半红薯作为种粮,其余全用于赈灾,今年情况类似,但灾情比去年更广、更严重,即便拿出所有剩余红薯,恐怕也难以持久。"
陈廷敬补充道:“确实如此,陛下。
民间已有传闻称天灾因陛下失德而起,若赈灾不利,恐被别有用心之人 ** ,引发混乱。"
弘武帝脸色阴沉,此传言的源头他心里有数,但眼下必须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他问:“有何办法能快速解决粮米难题?”
张廷玉与陈廷敬虽善于治理国家,但在筹粮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林如海思索片刻后提议:“陛下,可以考虑从海外购粮,缓解国内粮食紧张的局面。"
陈廷敬说道:“林大人,即便邻国愿意卖粮给我们,得知我国遭遇大旱,也会趁机抬价。"
林如海皱眉道:“那又如何?难不成还要继续处置世家来获取粮食?不然不用外敌进攻,我们就可能自乱阵脚。"
众人商议良久未果,张廷玉忽然想到什么,对弘武帝说:“陛下,阳平王或许有解决之道,不妨请他来商议一下?”
弘武帝眼前一亮,立刻转向戴权道:“传旨,召阳平郡王贾环入宫觐见!”
宁国府。
贾环正陪着珺姐儿玩耍,七个月大的小丫头在地毯上爬行,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
身边的丫鬟们用各种物件逗引她,特别是小吉祥,手里还拿着一块糕点。
宝钗在一旁看到这一幕,心中感到满足,笑着对黛玉说:“林妹妹,你也该考虑要孩子了,将来珺姐儿也能有个玩伴。"
黛玉听了这话轻哼一声:“宝姐姐真是有了孩子后说话都变了味!”
这时平儿走进来说:“王爷,宫里派使者前来传召,让您即刻进宫。"
贾环拍拍手站起来,说道:“我去看看什么事,你们继续玩吧。"说完抱起小丫头亲了一口,逗得她连连躲闪,惹得大家忍不住偷笑。
皇城。
御书房内,贾环向弘武帝行礼后问道:“陛下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张廷玉笑着说:“阳平王陛下召你来,是希望你能出个主意。"随后将旱灾的情况详细告知贾环。
弘武帝满怀期待地看着贾环,希望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
贾环虽然知道今年干旱严重,但没想到会比去年更糟,甚至影响到了直隶,那是距离京城很近的地方。
他对弘武帝说道:“陛下,买粮并非不可行,但如今再去买恐怕为时已晚了吧?”
弘武帝忧虑地说:“今年收成不佳,各地缺粮严重。
若节俭使用,勉强还能支撑到十月,之后就难以为继了。
希望能买到粮食是最好的办法。"
贾环沉思片刻后说道:“不知朝廷准备拿出多少银子购粮?要知道,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目前我大乾每石米售价四两八钱,即便去安南购买,扣除运费和损耗,价格也不会低于四两银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