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止住哭泣,惊讶地看着楚稷。
王熙凤反应迅速,拉了她一把轻声道:
"快谢王爷!"
此刻,王熙凤心中满是嫉妒,有儿子依靠真是件好事。
她明白楚稷的话意味着什么——贾兰将与王爷紧密相连。
李纨想通了,李纨自然也想通了。
想到公婆对她的态度,再看看娘家因她而感到颜面尽失,至今未见她母子二人。
这一刻,她意识到改变贾兰命运的机会来了。
她咬紧牙关,跪倒在地说道:
"臣女叩谢王爷大恩,来世必当结草衔环以报!"
贾兰见母亲跪下,也跟着跪了下去。
李纨用力按着他的头向地上磕去,态度坚决而清晰。
楚稷微微点头,笑着说道:“我与贾兰可以有师徒的实际关系,却不能有名分。
这对贾兰有益,这一点你该明白。”
李纨点头表示理解。
她清楚,若楚稷日后登基为帝,师徒之名对贾兰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利益,但也伴随着无尽的风险。
谁能确保贾兰不会因金钱、美色或权力而迷失?若真出了差错,后果将是致命的。
反之,若楚稷未能成功争夺储位,无师徒之名则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李纨心中感激,伏身叩首哽咽道:“多谢王爷!”
楚稷坐在高位上,看着李纨跪拜的身影,心中泛起涟漪。
但他收贾兰为徒并非为了李纨,对她这样的女子,他要得到并非难事,只是看是否愿意付出代价。
他真正目的是借贾兰掌控贾家以及整个开国宗族。
另一边,王家。
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王家曾风光无限。
然而现在仅靠王子腾支撑门户,让他感到疲惫不堪。
就在他刚从边疆归来时,薛姨妈携女儿宝钗来访。
王子腾端详着亲妹妹,抚须平静问道:“把肃王的事详细说给我听。”
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子腾是个很励志的人物,远胜贾家的贾政、贾赦和贾珍。
他深知王家当下所需为何,因此毫不犹豫地利用贾赦和贾珍。
京营节度使本是贾家宁国府世袭的职务,自建国以来,历代皇室都将此重要权力授予宁国府。
不幸的是,自从贾敬辞官后,这一职位便一直空缺。
太上皇虽多次想收回,但迟迟未找到合适理由,即便空缺多年也未曾改变现状。
王子腾抓住时机,成功说服贾珍与贾赦共同上奏,让京营节度使为他谋得一个九省统制的职位。
尽管此事未公开言明,但众人皆心知肚明这是一场交易。
王子腾并未辜负这个机会。
巡边期间,他在“五一七”
年间发现了诸多问题,展现了自己的务实能力。
然而,刚归朝不久,他便察觉到局势有所变化,六皇子楚稷迅速崛起。
朝廷新增了冶造局和皇家银行,甚至开放了海禁政策。
更令他不安的是,宝钗竟被册封为侧妃。
他原计划让宝钗嫁入贾府,以巩固对贾家的掌控。
因此,当薛姨妈刚到时,他便打断她的话,询问楚稷的情况。
薛姨妈明白他的心思,直言道:“大哥,形势已显,不论薛家、贾家还是史家,都无法脱离王爷的势力范围。
王家全靠大哥一人支撑,不如也投靠王爷,这样更有助益。
王爷胸怀宽广且志向远大,大哥切勿错过良机。”
王子腾沉思片刻后问:“听说史家那两兄弟都在皇家银行任职?”
薛姨妈点头称是,这是朝廷的正式安排,她自然清楚。
见王子腾仍迟疑不定,薛姨妈皱眉追问:“大哥是否已有其他打算,或者已经投向哪位皇子?”
王子腾笑答:“怎会如此,即便真要选择,也只能效忠陛下。
大皇子和二皇子尚不足以让我效命。
而且如今太上皇与陛下对我颇为看重。”
“我忧虑的是,若此时投靠肃王殿下,对彼此都不利。
今日面圣时,陛下对我赞赏有加,言明还有重任相托。”
薛姨妈听罢喜形于色:“哥哥将获何职?”
王子腾又笑:“还未定论,不过大概在三品左右,具体是正还是从还不确定。”
九省统制并非本朝常设之职,只是临时设立,且不会固定由一人担任。
表面上看,雍和帝与太上皇让王子腾出任此职巡边,似乎是对其有所提拔之意。
然而,王子腾并不知晓,当初太上皇和雍和帝之所以选中他,实则是为了利用他来制约并分化四大家族及开国一脉。
毕竟王家多年来一直稳居“百年老三”
的地位。
但问题在于,当时楚稷尚未出宫,因此他们的计划尚无破绽。
如今楚稷已崭露头角,太上皇和雍和帝也开始倾向于将开国一脉作为助力给予楚稷。
如此一来,王子腾的地位便显得有些尴尬了……他还沉醉于雍和帝的赞赏之中,未能察觉这一变化。
薛姨妈所知的一切皆来源于她所见所闻,因此向王子腾传达的信息难免带有偏颇,导致他对楚稷的看法发生了偏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