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长臣子却表示异议:“少年骤登高位,未必有利于其成长,应当加以压制,令其更稳重。”
争论未定之时,偏殿外列席的有一官名荀政,因职位得以列席聆听。他在殿外不禁感慨,若自己有如此出息的后辈那该多好——念头一转便想起自家族中子侄荀谌,心中便泛起复杂情绪。
争论仍在继续,帝声突响:“诸位所言各有理,不必多争。宣旨。”随之,宫中太监取出诏书朗声宣读。
朝臣皆心想:圣意早已决断,所谓商议不过是走过场,不如直接宣旨来得痛快。
“皇帝诏曰:镇北统帅荀某,屡建军功,晋升为镇北上侯,赐府邸一座,并准设立府署,统筹相关政务。其余有功人员由礼部依规议定。”
军中几位子女随同出征的大将面现喜悦神色,心中皆知其子弟应得加封。
荀府众人盛装齐集,听旨已毕,情绪各不相同。主母荀老夫人百感交集,原以为家族有子承业,幼子荀琏便可安然守业。没想到这位孙儿竟然开府立衙,虽是庶出,却已是自成一家,这意味着荀府又要回归往昔分散的局面。
“恭喜老夫人!贵府出了人中俊杰,圣上赐予的府第位于布政街,本是前朝有罪藩王的旧宅,现已特批迁入,可见圣上何等信任荀大人。”宣旨宦官笑意盈盈道。
府中当家女眷急忙备礼相赠,那太监掂了掂手中礼便收入袖中,作揖告退。女子目送其去,面上笑意未减。
另一位主母赵氏则略觉宽心,终于不必再为这烦琐之事牵绊。荀老夫人见状略显不悦,此等浅显见识怎能思量家族兴衰之计?家中少了得力干将,单凭旧日声望远不及实权要紧。
荀长子眉间喜中有忧,他的妻子却并未在意,于她而言,这荣耀本就不在自己的生活中。
几位小姐倒是由衷为长兄感到欣慰,这样一来,远行之后总算有了一个照应。听说人已平安回来,林家千金总算舒了一口气。忆起分别前的那一席话语,脸上不由自主泛起绯红,这一神情惹得在场众姐妹不解,唯有宝钗似乎猜中了几分。
凤姐早就打算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点好处。“恭喜老太君了,咱们家也出了个四品高官,以后说不准真能做国公!您老得请客才对啊。”
“你这猴儿精,又算计上我这个老太婆了!好好好,就依你,我请大家吃这顿喜酒。”贾母笑着说。虽是分家出去了,但终究是自家亲孙子有出息,心里头还是挺高兴的。
北方边疆,秦将军与贾大人并肩站立,远望满地残垣。见状人人义愤填膺,怒斥敌军暴行。
由于这里属于边境重地,平日便很少有民众居住,大都驻扎的都是军户及其家属。这次战役后,死伤更是无数,让人惋惜不已。
部队重新修筑防御体系,留下五万人防守,李钧他们才回转北海驻地。这时各地支援军队也陆续集结完毕,共计四十余万。虽多数是各地民兵部队,但也经过严格操练,能选出二十余万到三十余万精兵,固守北海应无问题。
此时,北海营地正在进行新兵培训,而朝中派出的使节亦已赶到。由于长途跋涉耽误了些时日,等使者抵达已经是新正二十一日,而李钧领兵出击也已有月余。
第五十五章 荣归帝都
“看来兄台不久便可归返帝都,同时也可位列爵位之上了。”好友孙君笑着道贺。
“仁兄言重了,所有战果皆是将士用命拼得的,我一人怎敢独自邀功?”李钧婉拒称誉。
“你又何必过谦,这荣耀本就非你莫属。若再推托反而让人以为你在装模作样。”
李钧向好友致意以示感谢,“铭记教导在心。”
“……进封为安北伯,特准建制府第,择日入都参见圣上。”宫廷来使念完圣谕,随即开口道,“侯爷,出行具体日期如何安排?上头那边可是催得很急。”
李钧此番作为也为同袍免去责罚,并一同得到表彰,大家都满怀感激。
李钧略施一礼,“尚烦请稍候一二,待在下安排妥善军务,翌日即可动身返程。”
听罢,传旨太监朝其一拱手便作别而去。
赵统命人清点兵力,翌日启程,队伍里还押着近八万俘虏,行军速度自然放缓许多。破晓之际,赵统带领人马前去向陆远等人告别,随后踏上了返回京都的归途。
途中,陈庆笑呵呵地嚷道:“孟帅啊,这次我功劳不小吧,比我爹当年还风光些!回乡见老一辈,我也好扬眉吐气一番了,哈哈!”
战役落下帷幕,孟昭得封二等伯爵,陈庆获三等子爵,其他将士也各有封赏,最低也是三等男爵。这群少年军官衣锦归京,情绪高昂,队伍气氛一路都十分欢愉。
“得意了你!别笑了,我看你脸都快笑看不见嘴了!”郑勇笑着怼了一句。几人经历了战场并肩之后,虽曾经有些疙瘩,现在也早无隔阂。
“谁瞧你不顺眼了,你也黑得不成模样了!说你爹是灶台下生了你都是轻的!”赵强回了一句,言语刻薄些,众人倒也没真动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