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里捏着一支黑笔,眼神在密密麻麻的便签纸上扫来扫去。那些纸条是他和团队从客户反馈中提炼出的核心需求,现在全都贴在墙上,像是一幅拼图,只差最后几块就能完成。
“性能、价格、外观。”他低声念着这三个关键词,像是在确认它们的分量,“咱们得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偏废。”
小李坐在会议桌边,翻着手里的资料,皱眉道:“可有些客户需求真的是……怎么说呢,有点离谱。比如那个‘能自动擦干净’的建议,咱是做玻璃的,又不是造机器人。”
王海在一旁笑出声:“说不定以后真能结合一下,搞个智能清洁模块。”
“别扯了。”刘好仃打断他们,语气认真起来,“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些建议分类整理,确定哪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只是客户的幻想。”
于是大家重新开始归类工作。有人负责统计“性能”类的高频词,比如透光率、耐热性、隔音效果;有人整理“价格”相关的意见,发现不少中小客户对成本特别敏感;还有人分析“外观”方面的需求,颜色、形状、透明度都有不同的偏好。
“这就像做衣服一样。”刘好仃一边写一边说,“你得先有标准尺码,再提供定制服务。不然每个人都想改袖子加领口,咱们就得开裁缝铺了。”
大家笑了一下,气氛轻松了不少,但手上的活没停。整整一上午,会议室里都是敲键盘和翻纸的声音,偶尔夹杂几句讨论。
到了中午,墙上的便签终于按类别整齐排列开来。刘好仃看着那一片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心里踏实了许多。
“接下来,”他说,“我们要把这些想法变成可行的设计方案。”
下午的会议重点转向生产工艺优化。车间那边传来的数据显示,目前的生产流程效率不算低,但在某些环节上存在浪费,尤其是冷却和质检阶段,耗时较长。
“问题就出在这儿。”刘好仃指着一张流程图,“冷却时间太长,影响整体节奏。而且质检项目太多,重复检查的情况也不少。”
几位老员工听得直摇头。“刘哥,我们干了十几年,这套流程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你这一改,怕是要乱一阵子。”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刘好仃笑了笑,“我也是从一线干起来的。不过时代变了,客户的要求也变了,咱们不能守着老办法不放。”
他转身拿起一份新工艺流程图,挂在了墙上。“这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设计的新流程,减少了重复检测,增加了自动化冷却装置,预计能提升15%的效率。”
“那操作会不会变复杂?”一位技术员问。
“不会。”刘好仃走过去,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步骤,“这几个节点其实更简单,只需要稍微调整设备参数就行。不信的话,咱们现在就在车间试运行一个小时,看看效果。”
说完,他带头走向车间。十几号人跟在他后面,像是去看一场实验。
车间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味。刘好仃走到一台冷却设备旁,熟练地打开控制面板,调整了几项参数,然后示意操作工启动新流程。
几分钟后,第一块玻璃出炉,表面光滑,温度适中,质检结果显示完全达标。
“怎么样?”刘好仃笑着问那位技术员,“是不是比之前快了一点?”
技术员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确实省了差不多十分钟。”
“这不是挺好吗?”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咱们的目标不是让你们变得更累,而是让工作变得更高效。你们的经验和技术,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车间里响起一片掌声,虽然是轻轻的,却带着几分认同。
回到办公室后,刘好仃立刻组织设计小组开会,开始制定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案。
“这次的任务比较紧。”他翻开笔记本,“咱们得在一星期内拿出新样品,时间不多,任务不少。”
“人手不够啊。”小李叹气,“技术人员都忙得脚不沾地。”
“那就分工明确。”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几个模块,“材料配比、结构设计、工艺流程、测试安排,每一块都要有人专门负责。”
“刘哥,这些任务怎么分?”王海问。
“按专长来。”刘好仃指了指每个人,“你负责材料配比调整,参考第56章的灵感来源;你负责结构优化,注意保持稳定性;你来做工艺流程对接,确保与车间无缝衔接……”
分配完任务后,大家都埋头开始干活。刘好仃则坐在办公桌前,仔细翻看之前整理的客户反馈资料,特别是那份匿名建议书。
“智能调光+防弹玻璃……”他喃喃自语,“虽然现在技术难度大,但可以作为未来研发的方向。”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基础款、选配模块、性价比、未来方向。然后画了一个箭头,指向“产品升级路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