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工厂的走廊上,手里拿着一叠刚打印出来的计划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把纸上的字照得格外清晰。他深吸一口气,心里明白,接下来这三周,将是决定他们能否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策略已经定下来了,差异化、服务优化、质量优先,每一条都写在纸上,但真正的考验,是从今天开始执行。
“老板,员工大会准备好了。”小李从会议室探出头来。
“好,我这就来。”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生产一线的工人,也有销售和售后团队。大家脸上带着点疲惫,但也透着一股干劲儿。毕竟,前阵子那场产品体验会之后,市场反馈明显回暖,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点希望。
刘好仃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各位,咱们这段时间的努力,客户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把这套新策略真正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
他翻开计划表,指着上面几个重点:“首先,所有销售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我们产品的核心卖点,尤其是遮光模块这个功能。不是背台词,是要理解它为什么能解决客户的痛点。”
“其次,售后服务要提速,响应时间必须控制在两小时内。我已经和老陈商量过,下周起试行轮班制,确保电话有人接、问题有人管。”
最后,他顿了一下,语气放慢了些:“最重要的一点,是客户满意度。我不说销量,不说订单量,我说的是客户愿不愿意再找我们合作。你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一面镜子。”
会议结束后,各个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销售组开始组织内部培训,售后团队调整排班,生产线上也开始对遮光模块进行工艺优化。
刘好仃一边巡视,一边记录下每个环节的执行情况。他发现,虽然整体进展顺利,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进一步打磨。
比如,一位老销售私下跟他抱怨:“刘哥,你说的新卖点我也懂,但客户问起来总觉得底气不够足,毕竟市面上也没见过类似的东西。”
刘好仃笑了笑:“这不是坏事,说明我们走在前面了。你不如换个角度——正因为没人做过,才更值得介绍。客户不就是喜欢新鲜玩意儿吗?”
那位销售想了想,点头笑了:“也是哈,回头我就这么说。”
几天后,市场调研小组开始全面收集客户反馈。方式多种多样,有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甚至还有视频访谈。为了提高参与率,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像定制保温杯、品牌雨伞什么的,客户只要填写反馈就能拿到。
结果比预想的好很多,大部分客户都愿意配合,而且反馈内容也很具体。
“遮光模块确实方便,但有时候感应不够灵敏。”
“客服响应快了不少,但远程指导还需要加强。”
“整体使用体验不错,要是能加个自动清洁功能就更好了。”
这些信息被整理成报告后,送到了刘好仃桌上。他一页页翻着,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
“看来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他对小李说,“但也不能止步于此。客户提的问题,都是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于是,新一轮调整开始了。
研发部加班加点测试遮光模块的感应系统,最终找到了一个优化方案:增加一组微调按钮,让客户可以根据环境光线手动调节。虽然改动不大,但却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
售后部门则着手开发一个简易版的远程视频指导程序。客户只需扫码,就能直接连线技术支持,实时查看操作步骤。这项服务先在南方几个城市试点,反响还不错。
生产方面,刘好仃亲自去车间和工人们沟通,了解调整工艺后的效率变化。他发现,虽然流程变了,但大家适应得很快,甚至有些人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其实啊,咱们一线工人最有发言权。”他在一次会议上感慨道,“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产品,知道哪里顺手,哪里别扭。”
财务那边也配合得很好,尽管预算有限,但他们优先保障了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并且从其他非必要项目中节省了一部分开支。
“钱不是万能的,但用得好,也能办大事。”刘好仃笑着对财务主管说。
调整工作持续推进,整个工厂的氛围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前大家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现在却多了一份主动思考的热情。
就连食堂的大叔都开玩笑说:“你们这帮人最近走路都带风,是不是发财了?”
刘好仃笑而不语,心里却清楚,这不是发财,而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转眼间,三周过去了。
市场反应逐渐好转,新产品销量稳步上升,客户满意度评分也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那个遮光模块,成了不少客户口中的“加分项”。
“之前用过其他品牌的玻璃,感觉差不多,但这次用了你们这款,真的不一样。”一位来自东莞的客户在回访中说道,“尤其是那个自动遮光的功能,晚上开灯也不会反光,看着舒服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