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的桌前,手里捏着一张打印出来的负面评论汇总表,眉头皱得能夹住一只蚊子。
纸上的关键词密密麻麻:质量差、服务慢、包装破损……还有一条特别刺眼——“刘工亲自回应才有用”。
他抬起头,看着窗外的生产线,玻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那些曾经被他亲手打磨过的镜面。可现在,这些镜子映照出的,是一些不太好看的画面。
“王莉呢?”他问旁边的李明。
“刚才去会议室布置下周的分析会材料了。”李明回答,“她说今天要把反馈分类做完。”
刘好仃点点头:“叫她过来一下,还有小王也一起。”
不多时,王莉和小王一前一后进了门,手里都拿着笔记本。
“咱们得先理清楚这些负面声音到底从哪儿来,”刘好仃把表格递给他们,“不是为了删帖,是为了听清楚客户到底哪里不满意。”
王莉翻了几页,叹了口气:“数据量太大了,光是这三天的数据,就快上千条了,而且平台太多,微博、抖音、知乎、亚马逊评论……根本没法统一处理。”
“那就统一起来。”刘好仃说着打开电脑,点开一个共享表格,“这是我昨晚做的模板,你们看看。”
屏幕上是一个结构清晰的表格,分为“来源平台”、“关键词”、“情绪指数”、“是否重复”几个栏目,还设置了自动筛选功能。
“我让技术组那边帮忙加了个简单的关键词识别脚本,”刘好仃指着屏幕,“只要把评论粘进去,系统就能自动归类,省不少时间。”
小王眼睛一亮:“刘哥你还会写代码?”
“不会,但我认识会写的。”刘好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干活别靠蛮力,得动脑子。”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三人组几乎没怎么休息,一边整理数据,一边联系客服部门调取历史投诉记录。他们发现,大部分负面评价集中在两个方面: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售后服务响应慢。
尤其是后者,有几位客户提到,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打了几次电话都没人接,最后只能自己找第三方维修。
“这不是小事。”王莉说,“我们品牌刚起步,客户对我们的期待其实比大厂还高。”
“对啊,”刘好仃点头,“因为他们愿意相信一个新品牌,是因为看到了诚意。如果我们让他们失望了,那不只是丢了一个订单的问题。”
于是,当天下午,刘好仃带着王莉和小王召开了一个小范围会议,目标很明确:找出重点客户,一对一沟通。
“不能只是发邮件,也不能只让客服打个电话。”他说,“我们要让客户知道,我们真的在意他们的意见。”
会议结束后,刘好仃亲自拨通了三个客户的电话。
第一个客户是个年轻人,在杭州做家居设计,之前通过展会订过一批定制玻璃。电话接通后,对方语气冷淡:“你们的产品吧,做工是不错,但售后太慢了。上次有问题,等了三天才有人回我。”
刘好仃认真听着,没有打断,等对方说完后才开口:“非常抱歉给您带来不愉快的体验,我会亲自跟进这个问题。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安排专人上门检查,并且为您免费更换新的同款产品,另外再送一块限量版玻璃艺术品作为补偿。”
对方沉默了几秒,语气缓和了一些:“嗯……你们这个态度我还是挺认可的。”
第二个客户直接挂了电话,第三次拨打才肯接,原来是以为又是推销电话。听到刘好仃自我介绍后,对方愣了一下:“你是那个刘工?视频上那个?”
“是我。”刘好仃笑,“听说您对我们有些意见,我想亲自听听。”
对方顿了顿:“其实也不是多大的事,就是觉得你们反应有点慢。我朋友推荐我买的,结果第一次买就遇到这种问题,心里有点不舒服。”
“我能理解。”刘好仃说,“我们还在起步阶段,很多流程确实不够完善。这次的事,我们会改进,也会专门为您提供一次VIP级服务体验。”
对方听完笑了:“你们这服务,倒是真跟别人不一样。”
第三个客户情绪最激动,一接通就开始抱怨:“你们这是什么质量?我刚收货第二天就裂了!你们是不是拿次品当新品卖?”
刘好仃依旧保持耐心,等对方说完才解释:“首先向您道歉,也感谢您的反馈。我们现在正在优化质检流程,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经得起考验。针对您这次的情况,我们除了换货外,还可以提供一次免费的质量检测服务,并赠送一份精美的玻璃纪念品。”
对方听后语气缓和了些:“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你们的服务能不能让我满意。”
挂完电话,刘好仃揉了揉太阳穴,转头对王莉说:“你看出来了没?这三个客户虽然不满,但他们其实都还是愿意继续合作的。”
“是的,”王莉点头,“他们不是要退单,是要我们重视他们的感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