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琥说:“得里未和”中的“里”字,诸多注释都指大小便而言。我私下认为,经文中既然说“然后下之”,这专门是指大便而言,如果是通利小便,就不会说“下”了。其中的含义不用分辨就自然清楚。
凡是疾病,无论是采用发汗、催吐、攻下的治法,还是出现失血、丧失津液的情况,如果人体阴阳能够自行调和,疾病必定会自行痊愈。
【注释】这里所说的“凡病”,指的是不管是中风、伤寒等所有的病症。若采用发汗、催吐、攻下之法,或者出现失血、津液损耗的情况,只要施治得当,疾病自然会痊愈。即便治疗方法不太恰当,虽然疾病不见好转,但也不至于发展成各种严重的变症,此时邪气与正气都有所衰弱,可不进行特殊治疗,只需安静等待,诊察发现阴阳能够自行调和,疾病必然能够自愈。
【集注】方有执说:这里的阴阳是就脉象而言,而大小便的情况也包含在其中。阴阳二者调和,那么气血就不会相互争胜,所以可以确定疾病能够自愈。
程知说:脉象以左右三部均匀平稳为无病。所以在发汗、催吐、攻下之后,阴阳调和的,疾病必然会自愈,不需要过度治疗。
问:有的疾病会出现先寒战而后出汗,从而使疾病得以解除,这是为什么呢?
答:脉象浮紧,按之反而呈现芤象,这表明人体本就虚弱,所以会出现寒战而后出汗的情况。因为这个人本身虚弱,所以会发生寒战,又因为脉象浮,说明病在表,所以应当通过出汗使疾病解除。如果脉象浮数,按之不芤,说明这个人本身不虚,若疾病想要自行解除,只需出汗即可,不会发生寒战。
问:有的疾病没有经过寒战就出汗而使疾病解除,这是为什么呢?
答:脉象大而且浮数,由此可知这种情况会不经过寒战就出汗而使疾病解除。
问:有的疾病既不寒战,也不出汗却能自行解除,这是为什么呢?
答:其脉象自然微弱,这是因为曾经发汗,或催吐,或攻下,或失血,导致体内津液不足,此时阴阳能够自行调和,疾病必然会自愈,所以既不寒战也不出汗而疾病得以解除。
【注释】脉象浮紧,表明邪气强盛;按之反而呈现芤象,说明正气虚弱。正虚邪盛,邪气与正气相互抗争,所以会出现寒战而后出汗,疾病得以解除。脉象浮数,说明邪气尚未强盛;按之不芤,表明正气不虚。正气不虚,邪气未盛,邪气无法与正气抗争,所以不经过寒战就出汗而疾病解除。脉象不芤,可知不会出现寒战;脉象不浮,可知不会出汗。脉象自然微弱,可知曾经发汗、催吐、攻下或失血,由于体内津液不足,邪气与正气都衰弱,阴阳自行调和,所以既不寒战也不出汗而疾病解除。
问:患伤寒三日,脉象浮数且微弱,病人身体凉爽平和,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表现。疾病多在夜半时分解除,脉象浮而疾病解除的,会连续不断地出汗;脉象数而疾病解除的,必定能够进食;脉象微弱而疾病解除的,必定会大量出汗。
【注释】脉象浮数,按之无力,应当出现寒战、出汗而疾病解除,因为患者本就虚弱。脉象浮数,按之有力,应当不会出现寒战,只是出汗而疾病解除,因为患者本身不虚。脉象自然微弱,曾经发汗、催吐、攻下或失血,不出现寒战、不出汗而疾病解除,因为患者邪气与正气都衰弱,阴阳自行调和。患伤寒三日,没有经过发汗、催吐、攻下、失血,脉象浮数且微弱,病人热退身和,这就称为疾病将要解除;疾病多在夜半时分解除,是因为阳病在阴气最盛之时就会趋于平和。大概浮、数、微这三种脉象,虽然都属于疾病可解除的脉象,但解除的征兆,却有所不同。比如脉象浮,连续不断地出汗,那么邪气还于表而疾病解除;脉象数且能进食,那么胃气调和而疾病解除;脉象微弱,必定大量出汗而疾病解除,因为没有经过发汗、催吐、攻下,患者身体不虚,所以都不会出现寒战,津液没有受伤,所以大量出汗而疾病解除。
【集注】方有执说:“三日”,指邪气传遍三阳经。“浮数”,表示邪气不会传入阴经。“微”,说明邪气已经衰弱。“夜半”,是阴气将尽、阳气初生的时刻。“濈然”,是平和地出汗的样子。“能食”,表明胃气恢复。
太阳病还没有解除,脉象阴阳(寸关尺三部)都停止搏动,必定会先出现寒战,然后出汗而疾病解除。如果只是阳脉(寸脉)微弱,会先出汗而疾病解除;如果只是阴脉(尺脉)微弱,通过攻下之法而疾病解除。如果想要用攻下之法,适宜用调胃承气汤。
【注释】太阳病没有解除,应当出现相应的未解之脉,如今却不见未解之脉,而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停止搏动,沉伏不见。既然三部脉象沉伏不见,那么应当出现可能致死的症状;但又不见这类症状,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兆。疾病将要解除的征兆,必定先出现寒战出汗然后才会解除,这是因为邪气与正气相互交争而形成汗。但疾病将要解除时,脉象不会长久停止搏动,脉象即将出现时,必定有其先兆。先兆是什么呢?要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的地方去探寻。如果从寸脉的阳部微微出现脉象,就知道病势向外,必定先出汗而疾病解除;如果从尺脉的阴部微微出现脉象,就知道病势向内,必定会自行下利而疾病解除;如果没有自行下利,若想用攻下之法来调和里气,适宜用调胃承气汤主治。由此推论,就可知如果没有自行出汗,若想用发汗之法来调和表气,适宜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主治。看“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思非常灵活,并非用大剂量攻下之法,这层意思都包含在文字之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