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热病都属于伤寒这一类疾病,不是说类似于伤寒,而是说与伤寒同属一类病症。伤寒是因为感受时令之寒邪而得名,温病、热病,也会随着时节不同而变换名称。《内经》说:冬天被寒邪所伤,就会发热生病,这是当时就发病的情况。《内经》又说:冬天被寒邪所伤,到春天必然会得温病,这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病的情况。《内经》还说:凡是感染伤寒之邪而后引发温病的,在夏至之前发病就叫做温病,在夏至之后发病就叫做暑病,暑也就是热的意思,这是根据时节不同而发病的情况。如此说来,在秋分以前,都可以用热病来命名疾病;在秋分以后,都可以用伤寒来命名疾病。这就是轩辕黄帝、岐伯以及张仲景确立伤寒、温病、热病名称的含义。《内经》还说:肾精内藏充足的人,春天不会得温病。这说明了过了一段时间而不发病的原因。《内经》又说:冬天不能闭藏肾精,春天必然会得温病。这说明了过了一段时间必然发病的原因。由此可知,伤寒发病,与肾精的闭藏与否无关,只要受到寒邪侵犯就会发病。不像温病、热病,闭藏肾精就不会发病,不闭藏肾精就一定会发病。不过,能够闭藏肾精的人,即使偶然感染外邪,无论是温邪还是暑邪,病情自然会轻;不闭藏肾精的人,即使轻微感染外邪,无论是温邪还是暑邪,病情必然严重,只是稍有差异而已。如果认为只要冬天不闭藏肾精,毫无外感邪气,就是少阴经本身的病症,热从体内产生,那就违背了张仲景关于温病的宗旨。在张仲景的论述中,只是说太阳经刚开始发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症状就是温病。这是为了辨别它不是伤寒,并不是说太阳经所受的寒邪,不是从体表侵入,而是竟然从少阴经以热邪内生的方式发病。《内经》又说:风温作为病症,脉象阴阳都呈现浮象。这明确指出温病的发作,是因为感受春风触动体内郁热而开始发病,所以阴阳脉象都浮。这里是把温病、风温与热病的论述,相互阐发其中的含义。只是关于热病的论述,《内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再详细论述,不免显得多余,并非张仲景重视伤寒论述而轻视温病论述。现在把伏气、温病、风温合为一篇,它们的温热病治疗方法,与六经辨证相同,读者再仔细研读《素问·热病论》以及《刺热》《评热》等诸多论述,与本篇论述相互参考,自然会有所收获。
老师说:伏气引发的疾病,要通过分析来判断。假如本月之内,可能会有伏气发病的情况,如果以前就有伏气,应当通过脉象来判断。如果脉象微弱,应当会喉咙疼痛,好像受到损伤,但并非喉痹。病人说:确实是咽喉疼痛。即便如此,现在又可能会出现腹泻。
【注释】四季的时令之气,属于正气;不合时节的气,属于邪气。正气侵袭人体时,侵入程度较浅,感受邪气严重的人会立即发病,感受邪气轻微的人,邪气潜藏在肌肤之中,不会立即发病,身体强壮的人可以自行恢复。邪气侵袭人体时,侵入程度较深,即使感受邪气轻微,也会立即发病,严重的邪气甚至会直接侵入脏腑而无法自行恢复,身体虚弱的人就会因此死亡。这一篇所说的伏气引发的疾病,就是四季时令正气所引发的疾病,并非四季不合时宜的邪气,也不是极为异常的疫邪。所谓伏气,比如感受冬季的风寒,感受严重的人,损伤荣卫之气,当时就发病的,叫做中风、伤寒;感受轻微的人,邪气潜藏在肌肤,过一段时间后发病,叫做温病。所以,时令之气引发的疾病与伏气引发的疾病,二者不可不加以辨别。春季的三个月,叫做“发陈”,是伏气将要发作的月份。假如以前就有伏气在体内的人,趁着冬天不能闭藏肾精的时机而发病,就应当通过脉象来识别病症。本月之内,刚开始患伤寒、温病的人,如果脉象微弱,这是少阴经的脉象,如果喉咙疼痛,这是少阴经的症状。然而这种疼痛必定比较和缓,不像外感时令之气导致的喉痹那样突然肿痛剧烈。现在既然说确实咽喉疼痛,而且脉象又微弱,所以知道这是少阴经伏气从体内发作而产生的阴火。即便出现咽痛症状,恐怕还会出现腹泻,不能按照外感时令之气产生阳火导致的喉痹来治疗。
【集注】张锡驹说:这一条说的是伏气引发的疾病,是从体内向外发作,不像时行的突然发病,是从体外侵入的。
太阳经病症,如果出现发热且口渴,却不恶寒的症状,这就是温病。若误用发汗之法,发汗后身体灼热的,就叫做风温。风温作为病症,其脉象阴阳(寸关尺三部脉)都呈现浮象,患者自汗出,身体沉重,嗜睡,呼吸时必定会发出鼾声,说话也困难。如果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导致小便不利,眼睛直视,还会出现遗尿的情况;如果误用火疗,病情轻者身体会微微发黄,病情严重的就如同惊痫发作一样,时常出现抽搐;就好像用火熏烤一样,一次误治尚可拖延些时日,再次误治就会加速患者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