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使其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过一顿饭的时间,喝热粥来发汗。
患太阳病,出现发热症状,脉象沉而细,这种情况也叫做痉病,属于难治之症。
【注释】发热是太阳经病症的表现。脉象沉细是少阴经脉象的特征。之所以也称为痉病,必定会有或刚痉或柔痉的症状表现出来。以太阳经痉病的症状,却出现少阴经的脉象,这是表里同时患病。太阳经的邪气郁滞在体表,所以出现发热症状;少阴经的邪气凝聚在体内,所以脉象沉细。一般来说,痉病出现弦紧的脉象,属于本病应有的脉象,即便脉象沉迟,尚且还可以治疗。如今脉象沉而细,表明邪气已经侵入少阴经,阳气已经衰弱,难道还容易治疗吗?所以说难治。
对于风邪所致的病症,如果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导致痉病,若再发汗,必然会出现拘急的症状。
【注释】以上论述的痉病,大多是外感风、寒、湿等邪气而引发的病症。但也有因风邪致病,本不应攻下却误用攻下之法损伤阴液,本不应发汗却发汗损伤津液,从而导致津液枯燥,筋脉失去滋养而引发痉病的情况。所以说:风邪所致病症若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引发痉病,若再发汗必然会出现拘急症状。这种情况不能按照外感痉病的方法来治疗,应当以专门滋养津液为首要任务。
患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就会导致痉病。
【注释】这是承接上文,详细说明发汗过多会导致痉病的道理。患太阳病本应发汗,但如果发汗太过,会使腠理大开,体表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入,从而引发痉病,这是由于体内正气虚弱而招致邪气入侵,此时适宜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以固护肌表、温通经脉。由此推断,凡是因出汗过多、新产后、金疮破损出血过多等情况而引发这种病症的,都属于此类。
突然出现腹部胀大的,是疾病将要解除的表现。如果脉象依旧,反而出现伏弦之象的,是痉病。
【按语】本门第一条,“痉病也”之后“若发其汗”等六句,应当移到本条开头,文意才连贯。本条“暴腹胀大者”这句话,是多余的文字,应当删去。
【注释】不仅风邪所致病症发汗过多会导致痉病,即使是寒湿相互搏结的病症,发汗过多同样会引发痉病。发汗过多,体表会更加虚弱,体表虚弱就必然会使恶寒症状加剧。对寒湿病症发汗后,如果脉象不再是直紧的状态,而是如同蛇行般弯曲和缓,这表示邪气已退,不会形成痉病,是疾病将要解除的表现。如果脉象仍然直紧不缓和,或者不是直紧而是反而呈现伏坚弦急之象,这表明邪气未退,就会形成痉病。
患有疮疡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导致痉病。
【注释】疮疡初起时,毒热尚未形成,按照治疗法则应当用发汗解表之法。但疮疡已经溃破之后,气血已经受到损伤,此时即便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可以发汗,因为担心发汗会使血液津液更加枯竭,筋脉失去滋养,从而导致痉病,或者风邪趁机侵入,也会引发痉病。
痉病患者若身上有灸疮,这种情况难治。
【注释】痉病一般可以用艾灸治疗,但如果灸后形成灸疮却不化脓,这表明营卫之气已经衰竭,所以说难治。
患有湿病的人,症状表现为全身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如同烟熏般发黄。
【注释】“湿家”,指的是患有湿病的人。湿邪引发的病症,若因外感湿气,就会全身疼痛;若因体内产生湿病,就会发热、身体发黄。如果内外湿邪同时致病,就会全身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像烟熏一样发黄。湿家的身痛发黄,与伤寒导致的身痛发黄不同,因为没有六经辨证的典型症状。
【集注】徐彬说:这里说的是纯粹的湿邪,且湿邪长期郁积而化热。如果是湿邪夹风,风邪走窜孔窍,所以疼痛只在关节部位。如今单纯湿邪致病,就会浸淫遍布全身,导致全身疼痛,不只是关节疼痛了。然而湿邪长期郁积就会化热,所以发热。热邪长期郁积,湿气就会熏蒸皮毛,所以疼痛的地方就是湿邪所在之处,湿邪所在之处也就是热邪所在之处。而皮肤颜色像烟熏一样发黄,是因为被火气熏蒸,湿邪被火气熏蒸,所以发黄的颜色带黑且没有光泽。
湿家患者,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且气喘,头痛、鼻塞并且烦躁,脉象大,患者能正常饮食,腹部平和无病,这是头部感受寒湿之邪,所以鼻塞,往鼻中用药就可痊愈。
【注释】这是对上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详细阐述其病症机理,指出脉象特点,并给出不同治法。湿家患病,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且气喘,这是体内有湿邪且外感湿邪的病症。对外宜用羌活胜湿汤,对内宜用茵陈五苓散;气喘严重的,用大陷胸丸。如果还伴有头痛、鼻塞并且烦躁,脉象大,这些症状类似伤寒,但患者体内平和能正常饮食,可知并非伤寒,不可发汗。这是头部感受寒湿之邪,所以头痛、鼻塞,只适宜往鼻中用药,使黄水随着鼻涕流出,寒湿之邪得以宣泄,病就可以痊愈。所用的药,如瓜蒂散之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