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太阳病,关节疼痛且烦闷,脉象沉而细,这种病叫做湿痹。湿痹的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溏泄畅快,此时应当通利小便来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内容,进一步详细阐述其含义,指出湿家身体疼痛时不可发汗,而应当采用通利小便的治法。患太阳病,全身关节烦闷疼痛,如果脉象浮细,表明湿邪在体表,应当发汗解表;若出现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溏泄畅快,脉象沉细,说明湿邪在体内,应当通利小便。如今湿气在体内外泛滥,所以关节烦闷疼痛,湿邪留滞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溏泄畅快,这种情况就叫做湿痹。虽然有身体疼痛的症状,但脉象并非浮细,所以不可发汗。如果脉象沉细,就只应当通利小便,如果小便通利,濡泻停止,但痹痛仍未痊愈,身体依旧疼痛,此时可以发汗。
【集注】赵良说:痹,就是疼痛的意思,因为关节烦闷疼痛,脉象沉而细,所以叫做湿痹。经典说:湿气过盛会导致濡泻,小便不利,大便反而溏泄畅快,这是湿气在体内过盛的表现,所以应当先通利小便,以泻除腹中湿气,因此说治疗湿病不通利小便,就不是正确的治法。如果小便通利后,关节的痹痛仍未消除,就必须从体表进行治疗。
李彣说:太阳经循行于身体表面,各种外邪都能侵犯,所以也会受到湿气侵袭。关节疼痛,是因为湿邪留滞在关节,湿气郁积熏蒸而生热,所以会感到烦闷。经典说:脉象沉潜表示水湿内停,沉细为体内有湿的脉象。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湿气过盛导致的着痹的意思。如今小便不利,是湿邪在体内过盛,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湿气过盛会导致濡泻。通利小便则湿邪去除,泄泻和烦闷症状就会停止。
湿家患者,仅头部出汗,背部拘强,想要盖被子烤火取暖,如果过早使用攻下之法,就会出现呃逆,或者胸满,小便不利。舌头上好像有苔一样,这是因为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口渴想要喝水,但又不能喝,从而导致口燥烦闷。
【注释】湿家患者头部出汗,是因为上部有湿,下部有热,蒸腾所致,并非阳明内实之热熏蒸向上导致的出汗。背部拘强,是湿邪重着引起的拘强,并非风湿拘急导致的拘强。想要盖被子烤火取暖,是因为一时湿邪过盛产生寒象,并非伤寒的恶寒。如果错误地把阳明内湿之热向上蒸腾导致的头部出汗当作阳明内实之热而使用攻下之法,那么湿邪就会从寒化,乘虚向上侵犯,导致肺气上逆而胸满,侵犯中部导致胃不和而呃逆,侵犯下部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出现小便不利。舌头上白滑好像有苔一样,是因为误下导致热邪内陷,丹田有热,寒邪聚集在上部,胸中有寒,所以口渴想要喝水,但又不能喝。由于下部有热而导致口燥烦闷,由于上部有寒不能化生津液,所以即便口燥舌干,也不能多饮。
湿家患者误用攻下之法后,出现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会死亡。如果出现下利不止的,也会死亡。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内容,进一步详细说明误下后湿家患者头部出汗的危重症候。误用攻下之法后,出现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如果小便不利,这种湿家患者额头上出汗导致的气喘,还不能说一定会死亡。如今小便反而通利,就知道这不是湿气向上泛溢导致的气喘,而是阳气上脱,额头上出汗导致的气喘,所以说会死亡。如果下利不止,也知道这不是湿邪去除导致的泄泻,而是中气下脱,直接下利不止,所以说也会死亡。
【集注】赵良说:这是因为错误使用攻下之法,导致气机逆乱,阳气向上外越,阴气向下脱泄。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是阳气外越的表现,小便通利和下利不止,是阴气脱泄的表现,阴阳离决,是必死的征兆。由此推断,误用攻下之法后,虽然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但如果大小便不利,说明阴气没有脱泄,阳气的根本还在;误用攻下之法后,虽然大小便通利,但如果额头上没有出汗和气喘,说明阳气没有外越,阴气的根本还在。这种情况并非阴阳离决,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李玮西说:前面提到湿家应当通利小便,是因为湿气在体内瘀滞,小便原本就不利,需要用药通利。这里是误用攻下之法后,里气虚弱,小便自行通利,导致津液脱失而死亡,不可一概而论。
病人全身疼痛,发热,在傍晚时分症状加剧,这种病叫做风湿。此病是由于出汗时吹风,或者长期贪凉受寒所导致的,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注释】这里所说的“病者”,指的是全身疼痛的病人。湿家全身疼痛,患风湿也全身疼痛,然而湿家疼痛,身体沉重难以转侧;风湿疼痛,则是轻微掣痛,不可屈伸,这是疼痛的区别之处。湿家发热,早晚没有明显的轻重之分;风湿发热,在傍晚时分必定加剧。这是因为湿气没有来去变化,而风邪有发作和休止,所以叫做风湿。追溯其病因,有的是因为出汗时吹风,有的是因为长期贪凉受寒,两者相互结合而致病,那么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能够发散风湿,显然是可以使用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