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患者吐出涎沫但不咳嗽,其人不口渴,必然会遗尿,小便频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上焦虚弱不能制约下焦,这是肺中虚寒,必然会头目眩晕,涎沫增多,用甘草干姜汤来温肺。如果服药后出现口渴,属于消渴病。
【注释】咳嗽但不吐出涎沫的,是肺燥咳嗽;咳嗽且吐出涎沫的,是肺热导致的肺痿。如果像肺痿一样吐出涎沫但不咳嗽,这是肺中有寒饮,并非肺中形成热痿。肺中虚寒,那么其人必然不口渴,遗尿,小便频数,头目眩晕,涎沫增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上焦阳虚,不能约束下焦阴水,下焦的水液上泛而吐出涎沫,用甘草干姜汤来温散肺中的寒饮。如果服药后口渴,属于消渴病,意思是起初不口渴,服用温药后反而口渴,这既不是肺中有热,也不是肺中虚寒,而是胃中有热,那么就不应按照肺中寒饮来治疗,而应当按照胃中热的消渴病来治疗。
甘草干姜汤方剂:
甘草(四两,炙烤) 干姜(二两,炮炙)
以上药材切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咳嗽气逆上冲,喉中发出如水鸡叫声,用射干麻黄汤治疗。
【注释】咳嗽气逆上冲,是说咳嗽时气向上冲逆。上一条阐明,不咳嗽但吐出涎沫的,不是肺痿,而是肺中寒冷。这一条阐明,咳嗽但不吐出涎沫的,也不是肺痿,同样是肺中寒冷。上一条以不口渴、小便频数、涎沫增多为肺中寒冷的表现,所以用干姜辅佐甘草,是以温中为主。这一条以气上逆、喉中有水鸡叫声为肺经有寒的表现,所以用生姜辅佐麻黄,是以散表寒为主。病症同为寒饮,却有在表和在里的区别;方剂同样是辛温之剂,却有主温里和主散表的差异。水鸡叫声,是说水与气相触发出的声音,在喉中连续不断。
射干麻黄汤方剂: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煮两沸后,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集注】程林说:咳嗽气逆上冲,像水鸡叫声连续不断的,用这个汤治疗。《内经》说:肺厌恶气上逆,应赶紧用苦味药来泻气。射干、紫苑的苦味,可用来泄上逆之气。用辛味药来泻气,麻黄、生姜、细辛、半夏、款冬花的辛味,可用来泻除风邪。用酸味药收敛,用酸味药补益,五味子的酸味,用来补肺之不足,虚者补其母,大枣的甘味,用来补肺之母。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要止逆下气,用麦门冬汤治疗。
【按语】“火逆上气”的“大”字,应当是“火”字,这样文义、病症与用药才能相符,肯定是传抄有误。
【注释】咳嗽气逆上冲,咽喉有水鸡叫声且连续不断的,是寒饮上逆。如今咳嗽气逆上冲,咽喉没有水鸡叫声但感觉不利,是火气上逆。不利,是说咽喉好像有东西阻碍,不顺畅。用麦门冬汤治疗,来止住火逆,降下上逆之气。
麦门冬汤方剂: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集注】周扬俊说:喻昌说:这是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的病症,麦门冬汤是治本的良方。用降火的药,火反而上升,用寒凉的药,热反而更炽盛,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凡是病症有胃气就能生存,没有胃气就会死亡,胃气,是肺的母气。《本草》中有知母这个药名,是说肺借助其清凉之性,知道清凉是肺的母气所在。有贝母这个药名,是说肺借助其豁痰的功效,豁痰是肺的母气所在。然而多次用于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的病症,却多次没有效果,名不副实了。谁知道仲景有这样巧妙的方法,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的药组中,加入半夏这一味辛温之药,其利咽下气的功效,并非仅仅是半夏的作用,实际上是善于运用半夏的结果,开创了古今未有的奇妙治法。咳嗽气逆上冲,时时吐出浊痰,只能坐着不能入睡,用皂荚丸治疗。
【注释】咳嗽气逆上冲,喉中有水鸡叫声的,是寒饮冲肺,是射干麻黄汤的适应证。咳嗽气逆上冲,咽喉不利的,是火气冲肺,是麦门冬汤的适应证。如今咳嗽气逆上冲,只是时时吐出浊痰,表明痰涎多。只能坐着不能躺下,表明气逆严重,执勤哦哦气导致的病症,既不是寒饮也不是火气。用皂荚丸治疗,是为了宣导痰邪,通畅气机。用枣膏的甘味,来缓和药物剽悍的药性。
【集注】程林说:浊唾壅塞在肺,就不能躺下,所以时时吐出浊痰。皂荚味辛咸,辛能发散,咸能软坚,宣通壅滞、疏导积滞、通利孔窍、消散风邪,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所以咳嗽气逆上冲,时时吐出浊痰,坐着不能躺下的适合用它。然而药性剽悍,用枣膏的甘味来缓和药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