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疾病有奔豚、吐脓、惊怖、火邪这四类,这四种病症,都是因惊恐引发的。
【按语】此篇中仅有奔豚这一种病症的论述,而吐脓、惊怖、火邪的内容都有脱漏,肯定有缺失的文字。
老师说:奔豚病从少腹部发起,向上冲至咽喉,发作时痛苦得像要死去,发作过后又恢复如常,这些病症都是因惊恐而得。
【注释】奔豚,是肾脏的病症,因其发病时从少腹向上冲至咽喉,犹如小猪奔跑突窜的状态,故而得名。发作时,肾气向上侵犯心脏使人痛苦欲死,发作过后气衰,又回到肾脏而症状停止。所以这种病虽然轻重程度有所不同,但必定都是因惊恐而引发。大概是因为惊会损伤心脏,恐会损伤肾脏,导致心肾两脏同时发病。水可克火,肾水向上侵犯心脏,所以治疗方法适宜泻肾补心。
【集注】张从政说:惊,是因为自己不知情故而受惊;恐,是因为自己知晓情况而害怕。
周扬俊说:足少阴肾经的脉络循行经过喉咙,所以病发时顺着所循行的经络向上冲很是便利。
发汗之后,又用烧针使其出汗,针孔处受到寒邪侵袭,出现红色核状肿块,必然会引发奔豚,气从少腹向上冲到心脏,可在肿块上各灸一壮,再用桂枝加桂汤治疗。
【注释】此条与《伤寒论》内容相同。《伤寒论》中没有“发汗后”这三个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这十一个字,应当以《伤寒论》的表述为准。这是为了表明导致惊恐的原因不止一种,即便寒邪侵袭针孔处,也能引发这种病症。所谓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是说患伤寒的人,突然施以温针,其内心必定惊恐,并非说温针之后必然会引发惊恐病症。烧针,就是温针,通过烧针取汗也是一种发汗方法。针孔处应当注意避寒,如果不谨慎,外部被寒邪侵袭,火邪郁滞在经脉之中,血液不能流通,所以会出现结核红肿的症状。通过温针取汗,这种方法也算是迅猛强烈了。已经施针但营气不能顺畅地发挥作汗解邪的作用,必然是这个人平素体寒且阴气旺盛。所以即便有温针的火力,也只是使针孔处出现核状红肿,又遭受寒邪侵袭,所以不但病邪不能解除,反而招致阴邪。而且施针的时候,心脏已经因惊恐而虚弱,所以肾水阴寒之邪,能够向上侵犯心阳而引发奔豚。奔豚,就是肾水阴寒邪气,从少腹向上冲逆心脏,如同小猪奔跑一样。先在肿块上各灸一壮,是为了从外部祛除寒邪;接着用桂枝加桂汤,是从内部攻伐肾邪。
【集注】周扬俊说:奔豚,是北方肾经的阴邪所致。烧针发汗,即便方法不恰当,与少阴肾经有何关联而引发奔豚呢?大概是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针孔处被寒邪侵袭,出现核状红肿,我知道之前的邪气没有散去,而后又有新的寒邪侵入。只有桂枝能够攻伐肾邪,所以把桂枝加入桂枝汤中,一方面可以从外部解除风邪,另一方面可以从内部泄除阴气。先在肿块上艾灸,是因为寒邪导致肿核,只有艾灸才能消除。
桂枝加桂汤方剂: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用小火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奔豚,气上冲到胸部,伴有腹痛,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用奔豚汤治疗。
【注释】奔豚气上冲到咽喉,发作时痛苦欲死,这是奔豚病中较为严重的情况。气上冲到胸部并伴有腹痛,出现往来寒热,这是奔豚病中症状较轻的情况。症状严重的用桂枝加桂汤,从肾脏驱逐阴邪、降逆气;症状较轻的用奔豚汤,从心脏调理血脉、消散上逆之气。
奔豚汤方剂:
甘草、芎?、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药,用水二斗,煮取五升,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集解】沈明宗说:用芎?、当归、白芍、甘草,调养厥阴、少阳的血气,使血气恢复正常,病邪自然从体表外出;用生葛、黄芩、半夏、生姜辅佐甘李根白皮,解除半表半里的寒热之邪,使上逆之气得以消散。奔豚虽然属于肾脏疾病,但也有兼夹厥阴、少阳之邪而发病的情况。仲景使用这个方剂,表明引发奔豚的原因并非仅有寒邪这一种。
发汗之后,脐下出现悸动,这是将要发作奔豚的征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注释】发汗之后,心下出现悸动,是心阳虚,心脏本经自身发病。脐下悸动,是肾邪乘虚向上侵犯心脏而发病。奔豚,是脐下有气冲动并向上冲逆。将要发作奔豚,是有类似奔豚的症状但即将发作还未发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用来补心火、益脾土并攻伐水邪的。上一条表明外感寒邪能够引发奔豚,这一条进一步说明体内有水气也能引发奔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