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一味药,制成散剂,用粥汤调和,一次性服下。
【集解】李彣说:气利,是下利导致气虚,下陷而滑脱。诃黎勒性质收敛固涩,能温胃固肠。用粥汤调和,是借助谷物之气来资助胃气。一次性服下,是使药味一并下行,更有药力。
尤怡说:气利,是气与粪便一同排出。诃黎勒能涩肠并且通利气机,粥汤能安中并补益肠胃。一次性服下,是因为治疗下部疾病应当用峻急之法。
如果下利,脉象数,有轻微发热、出汗,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紧,说明疾病还没有解除。
【注释】下利,脉象数,是内热导致的下利,有轻微发热、出汗,表明邪气已经衰弱,所以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紧,说明表邪还未衰弱,所以疾病还没有解除。
【集注】程林说:寒邪会导致下利,脉象数并且有轻微发热,那么里寒已去,出汗则表明表气调和,表里都调和,所以会自行痊愈;假设脉象又紧,可知寒邪还在,所以疾病没有解除。
下利,有轻微发热并且口渴,脉象虚弱,会自行痊愈。
【注释】下利,大热并且口渴,这是邪气强盛,脉象虚弱则正气虚弱,不能痊愈。现在轻微发热并且口渴,脉象虚弱,表明邪气与正气都衰弱,所以可知会自行痊愈。
【集注】程林说:下利,大热并且口渴,则偏于阳盛,没有热也不口渴,则偏于阴盛,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痊愈;因为轻微发热并且口渴,可知阴阳调和,脉象虚弱,可知邪气已去,所以会自行痊愈。
下利,脉象数并且口渴,会自行痊愈;假设没有痊愈,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因为体内有热的缘故。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邪气与正气都衰弱,疾病应当自行痊愈却没有痊愈的意思。假设没有痊愈,那么必然是表气已和,热邪消退,但数脉和口渴仍然存在,这表明里热还没有清除,所以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魏荔彤说:下利,固然以阳气有余为好,但阳气也不可太盛,否则会形成热邪伤阴,导致阳复有偏胜的隐患。
下利,寸部脉象反而浮数,尺部脉象涩滞,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表里已经调和,疾病应当自行痊愈却没有痊愈的意思。下利是里病,却得到浮数的表脉,所以说脉象反而浮数。但尺部脉象涩滞,就可知热邪陷入血分,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集注】徐彬说:下利属于寒证,脉象应当沉迟,反而浮数,可知阳热偏胜。而尺部脉象涩滞,涩是阳邪入阴,这也是热盛的表现,所以说必然会出现大便脓血。
程林说:寸部脉象浮数,表明热邪有余,尺部脉象涩滞,表明阴血不足,因为热邪有余,所以会挟热而出现大便脓血。
下利,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和,按压胃脘部坚硬,应当赶紧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的人,胃脘部坚硬,一般是各种泻心汤的适应证。但如果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实有力,即便有下利,也应当攻下坚硬之邪。
【集注】李彣说:下利,按压胃脘部坚硬,这是实证。假设脉象微弱,还不可攻下,现在三部脉象都平和,可知里气不虚,自然应当赶紧攻下,这是既凭脉象又凭症状的诊断方法。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篇章中。)
下利,脉象迟而滑,这是实证,下利不会停止,应当赶紧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脉象迟一般不能兼见滑象,只有浮取时迟,沉取时滑,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下利脉象迟而滑,是说浮取迟而沉取滑。浮迟表明表气调和,沉滑表明里有实邪。想要止住因里实导致的下利,应当攻下,积滞去除下利就会停止,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尤怡说:脉象迟主寒,然而与滑脉同时出现,就不是寒而是实,因为体内有实邪,能阻碍脉迟缓运行。下利因为实邪导致的,实邪不去则下利不止,所以应当赶紧攻下。
下利,脉象反而滑,应当攻下实邪,攻下后病就会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脉象反而滑,这是病属虚而脉象实,不相适宜。如果患者形体和气机如常,饮食也正常,这是有应当去除的积滞没有去除,攻下后病就会痊愈,适宜用大承气汤。
【集注】赵良说:下利是虚证,脉象滑是实证,以下利的虚证,反而见到滑实的脉象,所以应当攻下实邪。
程林说:经典说:滑脉主有宿食,所以应当攻下,宿食去除下利自然会停止。
下利已经痊愈,到了以前发病的年、月、日、时又复发,这是因为病根没有除尽,应当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下利痊愈后,到了某年、某月、某日又复发下利,这是宿食积滞的病根没有除尽。如果患者形体和气机不衰,饮食还正常,应当攻下没有除尽的病根,自然不会再复发下利,适宜用大承气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