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沈明宗说:这是旧有的积滞之邪再次发病。下利痊愈后,到了以前发病的年、月、日、时又复发,是前次下利的邪气,隐匿在肠间,现在遇到脏腑当令的时期,触动旧邪而复发;然而隐匿的病根没有去除,终究不能痊愈,所以用大承气汤迅速去除病根。
下利伴有谵语,这是有燥屎,用小承气汤治疗。
【注释】下利,是里虚证;谵语,是里实证,如何判断有燥屎呢?如果脉象滑数,可知有宿食;下利物秽臭粘腻,可知有积热;然而必须脉象和症状都如此,才能知道有燥屎,适宜用小承气汤攻下。由此推断,燥屎的判断并不在于大便坚硬与否。
【集注】李彣说:经典说:实证会出现谵语,所以知道有燥屎应当攻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三两,炙) 枳实(大的三枚,炙)
以上三味药,用四升水,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有大便通利就停止服药。
下利,脉象反而弦,发热且身体出汗,会自行痊愈。
【注释】下利,是脾脏的疾病。弦脉,是肝脏的脉象。脾脏有病不应当见到弦脉,所以说脉象反而弦。下利是里病,发热是表证,如果发热且身体出汗,那么表与里调和,即便脉象弦也可以自行痊愈。
下利,脉象沉弦的会出现下重,脉象大的下利不会停止,脉象微弱数的下利将会自行停止,即便发热也不会死亡。
【注释】沉脉主里,弦脉主拘急,下重即后重。下利脉象沉弦,所以里急后重。痢疾一类的病症,发热且脉象大则邪气强盛,疾病没有停止;脉象微弱数则邪气衰弱,疾病应当自行停止,即便发热也不会死亡。由此可知,脉象大且身热的会死亡。
热利伴有下重,用白头翁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以明确治疗方法。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表明积热已经很深,所以用白头翁汤,其药性大苦大寒;寒能胜热,苦能燥湿,湿热去除,下重自然消除。
【集注】程林说:热利伴有下重,是热邪逼迫肠胃,不是苦味不能坚下焦,不是寒性不能除热,所以加上“热”字,以区别于寒利。
尤怡说:这种病症是湿热下注,所以用白头翁,苦味以除湿,寒性以胜热。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没有痊愈就再服。
下利,大便有脓血,用桃花汤治疗。
【注释】初病下利有脓血的,用大承气汤或者芍药汤攻下。热邪强盛的,用白头翁汤清热。如果时间久了出现滑脱,那么应当用桃花汤滋养肠道、固涩滑脱。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切碎,一半筛成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药,用七升水,煮米至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服一次病就痊愈,剩下的就不用服了。
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不可以攻表,发汗后必然会出现腹部胀满。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再解释。
下利,脉象沉而迟,患者面部稍微发红,身体有轻微发热,下利排出未消化的谷物,必然会出现头目昏眩,出汗后病就会解除,患者必然会有轻微的四肢厥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面部有戴阳之象,下焦虚寒的缘故。
【注释】详见伤寒论·厥阴篇内,不再解释。
下利,腹部胀满,身体疼痛,应当先温里,然后再攻表,温里适宜用四逆汤,攻表适宜用桂枝汤。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再解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小火煮取三升,去掉药渣,调适药的冷热后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一升热稀粥,以辅助药力,盖上被子保暖约一个时辰左右,全身微微出汗效果更佳,不可让汗出得像水流一样。如果服一次药汗出病愈,就停止服药。
下利后更加心烦,按压胃脘部柔软,这是虚烦,用栀子豉汤治疗。
【注释】详见伤寒论·太阳中篇,不再解释。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用棉包裹)
以上两味药,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煮至二升半,加入香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温服一次,服药后呕吐就停止服药。
下利,肺部疼痛,用紫参汤治疗。
【按语】此条文有脱简,不予解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以上两味药,用五升水,先煮紫参,煮取二升,加入甘草,再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