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按语】在这一篇当中,并没有治疗虚寒腹满病症的方剂。在“当与温药”这句话之后,应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这十四个字,必定是在流传过程中有竹简脱落而致文字遗漏。只要查看《伤寒论·太阴篇》就能明白,所以这里应当补上这十四个字。
病者痿黄,「躁」燥)而不渴,「胸」(胃)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语】“躁而不渴”,应该是“燥而不渴”,如此文气才通顺。“胸中寒实”,应当是“胃中寒实”,若为“胸中寒实”,为何会说“下利不止者死”呢,所以应当作出这样的修改。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语】“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这十九个字,应当是多余的文字。查看《伤寒论·辨脉法》就自然会明白,所以应将其删去。“当下其寒”这四个字,应当放在“必心下坚”之后,这样文义才连贯,应当进行位置移动。
胁下「偏」(满)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语】“胁下偏痛”中的“偏”字,根据上下文义及病症常理推断,应当是“满”字,所以应当把“偏”字改为“满”字 。
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语】在“按之心下满痛”之后,应当补充“有潮热”三个字。因为若没有这三个字,从症状表现来看,便不符合使用大柴胡汤的指征,所以应当补上这三个字。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抟,即为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语】此条脉象出现重复表述,而下一条只有病症描述却无脉象表述。“其脉沉紧者”这五个字,应当放在下条“里急”之后。况且脉象弦且紧,表明脉象劲急程度严重,应当属于寒疝病症中病情较重的情况。“白汗”的“白”字,应当是“自”字,需加以改正。下条提到的“其脉沉紧”,这是里部疼痛的脉象,应当属于寒疝病症中病情较轻的情况,所以“其脉沉紧者”这五个字应移到下条“里急”之后。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其脉沉紧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按语】在“胁痛里急”之后,应当添加上条中“其脉沉紧”这四个字。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按语】“抵当”这两个字,是在传抄、流传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属于衍文。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大)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按语】“尺中亦微而涩”里的“微”字,依照《伤寒论》的内容,应该是“大”字,所以此处应当进行修改 。
五脏风寒积聚第十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头)运而身重,冒风而肿胀。
【按语】“身运而重”,应改为“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需补上“风”字,改为“冒风而肿胀”。这样才与上下文的文义相互连贯契合。应当改正补充。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语】“两臂不举,舌本燥”这两句后面接上“而汗出”三个字,从上下文的文义来看并不连贯,肯定是在流传过程中简册编排出现错误,这种表述不能作为后世遵循的规范,所以不予阐释。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语】“旋覆花汤主之”这六个字,与肝着病症的论述不相契合,应当是在传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即衍文。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沉),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按语】“其脉弦”中的“弦”字,应当是“沉”字,沉脉与肾相关联,这样病症在文义上更加契合连贯,应当改正。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狂),阳气衰者为「狂」(癫)。
【按语】“阴气衰者为癫”中的“癫”字,应当为“狂”字;而“阳气衰者为狂”中的“狂”字,应当为“癫”字。《内经》中有言:“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应当改正。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