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工业?
因为人们需要工具,用更少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或用正常的力气做原本做不到的事。
简单的说,工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生产力的手段。而生产力又会反过来增强工业,形成正向循环。
赵燚的工业革命很简单,获得更多的铁。
铁从山中来,想要扩大铁的产量,就必须扩大铁矿石的产量。
这个产量,在这个时代有三个办法。
一是传播金丹道,让矿工获得巨大的力量。
二是改进工具,尽量用坚硬的金属进行生产。
三是改进交通,让运输的成本降下来。
第一条,赵燚放在了晚上,她在为矿工开光后,传授了刘嘉麒的《武术根本》,并且为了让矿工练功,她改变了矿工的食谱,增加了许多油水。
第二条,多余的,武器规划之外的铁,那些铁会被拿来做成矿镐,落后的青铜器以及更加落后的木头直接淘汰掉。
第三条,关于交通运输方面。其实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有河的地方,都拿来运矿了。
因此,没有河流的地方,赵燚专门过去开了一下矿。
至于开矿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强悍的真气炸过去,炸出一条宽敞的大道来。
因为行动迅捷,立竿见影,原本属于苦役的矿工,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赵燚询问了一下过去的组织,过去的生活。在察觉到矿工们的苦难后,她向他们传播了金丹道的政治理念。
金丹道的政治理念就像金丹道一般,人的身体,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要么全身不坏,要么全身一起坏。
而第一处矿场待了一个月后,赵燚让矿工们内部决定自己由谁领导,然后新的矿工领导,来和赵燚的工部官员进行对接。
革命后的矿场,产量开始稳步提升。比起之前的死命压榨,革命后的矿场,短时间内的收益是原先的1.5倍。
而这个数字,会随着矿工的真气越来越强,而越来越大。
矿石产量变大,炼铁的工坊却无法消耗掉那些产量。于是,赵燚去了矿场附近的工坊。
有河流的工坊,赵燚普及了水碓和水排。这两样东西都是东汉就发明的,但写在书里,还要等到元代。
这是古人科技发明无奈的地方,因为缺乏统一筹划,所以新的科技发明出来,是很难扩散出去的。
就像刚才,矿石产量增加,工坊消耗不掉,那矿石产量就会被要求缩减。
因此,古代的科技,是发明出来,失传了,再发明出来,再失传了。直到一连串技术出现,形成大推动,大产业,才会不会消失。
而这个过程中,消失了多少别出心裁的发明呢?那些发明在那个时代或许没有大用,但在现代,却有可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
水碓就是水力锤,古人用来舂米。而水排就是水力鼓风机,古人用来代替人力鼓风。
有河流的地方,加设水碓和水排,铁矿就能消耗掉了。
那没有河流的地方呢?那就只能靠金丹道的真气,以及增加工坊的数量来硬顶了。
期间,炼铁方面,赵燚并不是只负责囫囵吞枣的。在知道穿越模式后,赵燚很是恶补了一番炼铁的技术。
所以,炼铁方面,她算是一位专家。为了普及炼铁技术,她首先拿出自己的技术交给那些老师傅,然后承诺官职待遇等福利,得到了老铁匠的倾心帮助。
结果是,赵燚手下注册的铁匠,其数量大幅度提升。
矿工增加的食物,铁匠增加的福利,那一切都会压在农民的头上。所以,在农业补充工业力量后,工业也要反哺农业了。
农业的革命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如镰刀、锄头、柴刀之类的。有好的工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赵燚不满足原先工具的品质升级,她还要搞新发现。
例如唐代的曲辕犁,现在赵燚就给它弄出来了。灌溉排水工具,筒车提前出现。
二是水利设施,在农闲时节,以县为单位,农民自带口粮,在官府的组织下进行水利工程。
这方面,士族有专门的水利工程人才,赵燚大力提拔,并许诺了一个甲子的功力。
是的,特别优秀的人,赵燚已经准备传输功力来当做奖赏了。官职之类的,自然也少不了。
三是种子的培养,这种培育普通人按照计划就可以完成了。537年到现在,赵燚已经做了好四年,种子方面算是培育出了一些好种。
目前,种子培育的规模正在扩大化,这方面,赵燚准备以价格补贴的形式让新种子散入千家万户。
四是畜牧技术,这就是和游牧民族抢饭碗了。
西魏还是有不少游牧民族的,赵燚一边在国内农村传播此类技术,增加农民肉食量,减少粮食量的同时,也在向他们传播。
什么是农民?农民就是种田的人,这话既对也不对。
农民只靠种田,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因此在农村,农民还有樵夫、猎人、木匠等等副业身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