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风卷着尘土,裹挟着河水的腥气,粗暴地拍打着清河村临时搭建的工棚。粗麻布被吹得猎猎作响,仿佛下一秒就要被撕裂。棚内,几盏昏黄的油灯顽强地燃烧着,光影在沈微紧绷的脸上跳跃不定。她伏在一张用厚实木板临时拼凑的“绘图桌”上,全神贯注,手中的炭笔在粗糙的草纸上游走,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蚕食桑叶,又如同在与时间赛跑。
距离她强行动员全村自救,已经过去了两天两夜。
两天两夜,不眠不休。清河村的河堤上,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战场。数百名村民,在沈微近乎苛刻的组织调度和王大山、李铁柱等人的带领下,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疯狂地与时间、与不断抬高的浑浊河水角力。
得益于星图优化后的“土法水泥”配方(主要成分是本地石灰岩烧制的生石灰、黏土和少量磨碎的铁矿石渣,被沈微称为“固土胶”)在关键堤段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村民们用草袋装土、石块垒砌的笨拙却有效的加固方式,几处最危险的薄弱点暂时被稳住了。空气中弥漫着生石灰的刺鼻气味、汗水的咸腥和泥土的湿重。
然而,沈微的心,却一点也没有放松。
星图冰冷的提示音每隔几个时辰就在她脑中响起:【警告:上游流域降水持续增强,汇流量增加中。预计峰值洪峰抵达时间:48-60时辰。当前堤坝加固进度:42.7%,抗洪能力评估:中低风险(黄色预警)。】
**黄色预警!**
这意味着,即使村民们拼尽全力,按照目前的加固方案,也只能勉强抵挡住“普通”的洪水冲击。一旦上游持续暴雨,汇集成远超预期的洪峰,或者出现长时间浸泡导致的管涌、滑坡,这临时加固的堤坝,依旧有溃决的风险!
单纯的“堵”,在自然伟力面前,显得如此单薄。沈微的现代水利知识告诉她,必须“疏”!必须为洪水找到一条额外的、可控的宣泄通道,分担主河道的压力,才能真正提高整个村子的安全系数。
这个念头,在她第一次扫描清河地形时,就在脑海中盘旋。只是当时时间紧迫、人力匮乏,根本无暇他顾。如今,随着堤防加固工作走上正轨(虽然依旧紧张),而洪峰威胁的阴影却越来越重,开辟泄洪通道的想法,变得无比迫切。
“星图!”沈微在心中低喝,声音因疲惫而有些沙哑,但眼神却锐利如刀,“调出清河村及周边详细地形图,最高精度!标注所有洼地、废弃沟渠、低缓坡地!”
【指令确认。地形图加载中……】
瞬间,一幅清晰无比的三维立体地形图在她脑海中展开。清河村的地貌细节纤毫毕现:蜿蜒的主河道、两岸高低错落的田地、散落的房舍、远处的丘陵……星图强大的扫描分析能力,甚至标注出了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浅层分布,以及几条早已被岁月和荒草掩埋、几乎无人记得的废弃古沟渠遗迹。
沈微的目光如同探照灯,在脑海中的地图上飞速扫视。她的战略规划能力在此刻发挥到了极致,结合着星图知识库中浩如烟海的水利工程学原理——从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到荷兰的圩田系统,从基础的沟渠设计到土方力学计算——无数公式、案例、模型在她脑中碰撞、筛选、重组。
她的目标很明确:找到一条路径最短、工程量相对较小、能有效分流一部分洪水,并将其引导至危害最小区域(最好是天然洼地或荒地)的泄洪通道!
“这里!”沈微的目光猛地锁定在村西北角一片相对低洼的荒滩地。这块地因为盐碱化严重,一直无人耕种,荒草丛生。更重要的是,它距离主河道不远,中间只隔着一片低矮的坡地和一条几乎被填平的旧沟渠痕迹!
“利用这条旧沟渠的走向!”沈微的炭笔在草纸上重重一点,开始勾勒,“从主河道这里开一个分水口,宽度不需要太大,但要足够深,确保初期分流量可控……然后沿着旧沟渠的遗迹拓宽、加深……绕过这片小土坡……最后将洪水引入西北荒滩!”
思路清晰了,但具体的设计参数、坡度、断面尺寸、分流比例……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计算。这不是靠感觉就能完成的!她必须确保这条泄洪沟既能有效分洪,又不会因为设计不当而提前决口,或者因为流速过快冲刷两岸,造成新的灾害。
“星图,启动‘古代工程适配推演’模式!”沈微下达指令。这是她影响力达到Lv3后解锁的新功能,系统能根据宿主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本地条件(人力、材料、工具水平),自动进行工程可行性模拟和参数优化,给出最适合当前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实施方案。
【“古代工程适配推演”模式启动。输入设计路径……扫描本地材料及人力参数……推演中……】
沈微感到一股庞大的数据流涌入脑海,与她的专业知识激烈交融。无数条虚拟的洪水水流沿着她设计的泄洪沟路径奔腾、冲撞、回旋。系统模拟着不同流量、不同沟渠断面、不同边坡角度下的水流状态、冲刷力度、土方稳定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