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苗年等节日是苗族的欢乐盛典。每到这时,苗族姑娘们就像准备参加盛大舞会的公主,精心打扮自己。她们穿上精美的苗族服饰,头戴华丽的银冠,颈戴精致的银项圈,全身的银饰加起来重达数斤,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仿佛自带一支欢快的乐队。服饰上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精美绝伦,龙、凤、蝴蝶等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记录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跳花节是苗族青年的欢乐派对。在凉山州的跳花场上,高高的花杆矗立在场地中央,青年男女围绕花杆翩翩起舞。他们随着芦笙的节奏,做出旋转、跳跃等高难度动作,身姿轻盈得像山间灵动的小鹿。小伙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舞技,希望能赢得姑娘的芳心;姑娘们则在一旁偷偷观察,要是看上了哪个小伙,就会送上自己亲手绣的手帕或腰带,传递心中的爱慕之情,场面浪漫而温馨。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常常在山坡上对唱,那歌声清脆悦耳,穿过山谷,传递着青年男女之间炽热的爱慕之情,让人听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
土家欢歌:白虎庇佑的欢乐家园
四川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人口总数在百万左右,其族源来源于古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蛮中的广廪君之后和被称为长沙武陵蛮的盘瓠之后,大约在隋唐时期,今天四川地区土家族大体形成,他们与汉民族一样,都是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在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土家族的吊脚楼群沿着乌江两岸依次排开,就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镶嵌在山水之间。龚滩古镇的吊脚楼最具特色,木质的廊桥、雕花的门窗,历经岁月的沧桑洗礼,依然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韵味。土家族村寨大多建在山间河谷,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山水画卷。
土家族以农耕为生,油茶汤和土家腊肉是他们极具特色的美食。清晨,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油茶汤下肚,让人浑身充满力量,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过年时,挂在屋檐下的腊肉被熏得油亮油亮的,香气四溢,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特别崇拜土王,有语言,但无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 。摆手堂是他们祭祀和聚会的重要场所。传说古代土家族有一位英勇无比的首领,死后化身成为白虎,继续守护着土家族人民,因此,白虎在土家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与崇拜。
摆手节是土家族最热闹的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齐聚摆手堂,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大家整齐划一地摆动双手,跳起欢快的摆手舞。动作有“单摆”“双摆”,还有模拟农耕、狩猎场景的“撒种”“捕鱼”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景。在酉阳,上万人同时跳起摆手舞,那宏大而壮观的场面,让人震撼不已,仿佛能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
土家族的服饰朴素大方,男子穿着简洁干练的对襟衣,显得精神抖擞;女子穿着滚边绣花衫,搭配飘逸的八幅罗裙,优雅动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织锦艺术,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样,“四十八勾”“凤穿牡丹”等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幅织锦都凝聚着土家族妇女的智慧与心血。传说西兰卡普的技艺源自一位名叫西兰的姑娘,她心灵手巧,为了织出最美的锦缎,日夜操劳,最终化作一只鸟儿,将这精湛的技艺传给了后人,这个美丽的传说也为西兰卡普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土家族的民歌“五句子歌”独具特色,歌词以五句为一段,韵律优美,节奏明快,《黄四姐》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货郎与土家姑娘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武陵山区广为传唱,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清真雅韵:回族的巴蜀印记
在今四川省和重庆市辖境内,聚居和杂居着汉族和藏、彝、土家、羌、苗、回、纳西、傈僳、布依、满、蒙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回族便是其中一支独特的存在。穿行在成都玉带桥的繁华街巷,或是漫步在广元老城的古朴道路上,总能不经意间邂逅白墙绿顶的清真寺。这些建筑巧妙融合中国传统建筑飞檐斗拱与伊斯兰风格星月元素,静静矗立巴蜀大地,如回族同胞心中永恒的精神灯塔。始建于明代的成都皇城清真寺,红墙青瓦与礼拜殿穹顶相衬,寺内回廊通幽、花草繁茂,满是宁静祥和。每日五次,悠扬宣礼声从尖塔响起,忙碌的回族居民便停下手头事,前往清真寺。他们洗净手脚,于礼拜殿虔诚跪拜,彩色玻璃透下的光影,为空间添上神圣庄严的色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