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聚焦巴蜀地方史、民族史与国家历史进程的关联研究。如探讨古代巴蜀地区在 “南方丝绸之路” 中的文化交流角色,梳理蜀地民族融合与文化互鉴的历史脉络,为当代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历史镜鉴;文学研究以巴蜀文学为样本,构建地域文学与中国文学整体的关联体系,同时关注现当代巴蜀文学创作,为作家搭建理论与实践对话平台,助力讲好新时代巴蜀故事。
哲学领域,对巴蜀古代哲学思想的现代转化持续推进。将易学、理学中的辩证思维、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社会思潮对话,挖掘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比如从三苏蜀学 “重人情、民为本” 思想中,提炼出对现代社会治理中人文关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启示;从魏了翁、费密等的经世致用思想,汲取推动学术服务现实、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此外,结合国家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战略,巴蜀学术积极 “接地气”。研究蜀地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模式,以学术智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如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打造 “文化 + 产业” 融合的乡村发展样本;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开展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守护巴蜀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的时代新篇
新时代,巴蜀学术交流与传播走向更广阔舞台。国际上,通过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巴蜀学者带着古蜀文明研究、蜀学特色成果走出国门,与海外汉学界、考古界深度对话。如三星堆考古成果展在海外巡展,引发全球对古蜀文明、蜀学的关注与探究热潮,成为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亮丽名片。
国内层面,巴蜀与其他地域学术交流频繁,蜀学与徽学、楚学等在比较中凸显特色、互鉴互融。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蜀学元素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以 “蜀学” 为主题的文化纪录片、知识付费课程,让学术走向大众;三星堆文创产品、蜀绣蜀锦等非遗衍生品,将蜀学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消费的文化产品,激发全民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形成学术传承与大众传播的良性互动。
七、蜀学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蜀学作为巴蜀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从三星堆考古揭示的古蜀文明独特性,到唐宋蜀学的辉煌、近现代蜀学的创新,蜀学展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不仅有中原正统的厚重,更有地域文化的多彩。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蜀学助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二)社会治理与人文关怀的智慧源泉
蜀学中 “重人情、民为本”“知行统一、经世致用” 等思想,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宝贵智慧。三苏蜀学重视自然人情、反对以理压制欲望,启示我们在社会治理中关注民生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社会环境;扬雄 “强学而力行”、唐甄 “崇实黜虚” 等经世致用思想,激励当代学者、从业者以务实精神服务社会,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助力解决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
(三)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活力引擎
蜀学为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素材。古蜀文明的神秘符号、蜀学传承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创、旅游、影视等产业,催生了三星堆主题乐园、蜀学文化研学游等新业态。以蜀学为核心的文化IP开发,不仅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还促进文化消费升级,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同时反向推动蜀学研究与传承,形成 “文化 + 经济 + 学术” 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
(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引
蜀学传承的重教兴文、兼容并包传统,为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价值指引。从古代文翁兴学化蜀,到近现代尊经书院培育人才,蜀学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如今,蜀学中的创新精神、多元思维,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高校以蜀学研究为特色,打造学术高地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兼具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八、品悟:巴蜀学术的魅力密码
巴蜀学术为何让人流连忘返?因为它有情节,有温度,有传承的故事线。从汉时萌芽,宋代繁花,元明蛰伏复苏,清代多元绽放,民国新旧碰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新生奋进,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陈抟的三教融合、篾叟的《易》学智慧、魏了翁的讲学授徒、杨慎的学术复苏、尊经书院的人才辈出,民国廖平的经学新变、华西坝的学术交流,以及新中国考古探秘、学科深耕…… 这些情节像一部部精彩的剧集,一环扣一环,讲述着巴蜀学术的起承转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