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这座都城,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马车的铃铛声、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热闹的城市交响曲;巍峨的大明宫耸立在远方,红墙金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透着皇家的威严,仿佛在诉说着帝国的辉煌。这里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汇聚了天下英才,也是他追梦的起点,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陈子昂顺利考上了国子监,本以为凭自己的本事,考中进士不在话下。他每天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学问,课堂上专注地听老师讲解,课后又积极和同学们讨论问题。他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第二年放榜时,他在榜单上找了一遍又一遍,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却始终都没看到自己的名字。这次失利,就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让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但他没灰心,而是毅然回到四川金华山,把自己关起来埋头苦读。
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这座读书台位于山间一处幽静的地方,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他在这里与古圣先贤“对话”,通过阅读他们的着作,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反复研读经典,逐字逐句地揣摩文章的写作技巧,学习如何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还常常在山间漫步,观察自然万物,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如今,射洪金华镇城北23公里处的陈子昂读书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读书台原名读书堂,历经多次修缮,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走进读书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门上的对联苍劲有力。进入院内,青瓦白墙的建筑错落有致,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显得宁静而雅致。内有众多匾对,多为古今名家手迹,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刻苦求学的历史,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陈子昂在这里勤奋读书的场景。
此后几年,陈子昂又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以失败告终。每次收到落榜的消息,他的心中都充满了痛苦和不甘,但这些挫折不但没打倒他,反而让他越挫越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公元685年,24岁的他第三次走进考场。这一次,命运终于眷顾了他,他一举中第,成功进士及第。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光明前景,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可初入官场的陈子昂,在人才济济的朝廷里根本不起眼。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就像一颗被埋没在沙砾中的珍珠,无人发现。为了让大家看到自己的才华,他想出个大胆又奇特的主意——摔琴扬名。他花大价钱买了一把名贵的胡琴,这把胡琴制作精美,琴身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琴弦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他到处宣传要在长安东市办一场盛大的演奏会,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人们都对这场演奏会充满了好奇。
到了约定的日子,东市挤满了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来凑热闹,想一睹这把名琴的风采。街道上人头攒动,大家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演奏会的开始。陈子昂抱着胡琴登上高台,他身穿一袭长袍,风度翩翩。他先轻轻拨弦,奏出一曲悠扬的曲子,琴声像潺潺流水,又似微风拂面,听得众人如痴如醉,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整个东市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那动听的琴声在空气中流淌。就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他突然把琴高高举起,狠狠摔在地上!琴身碎裂的声音格外刺耳,所有人都惊呆了,现场一片哗然,人们纷纷发出惊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就大声说:“我陈子昂一肚子文章没人知道,弹琴这种事有啥好在意的!”说完,就让仆人把自己写的诗文发给在场的人。这些文章针砭时弊,见解独到,尤其是《感遇诗》里写的“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用月亮的变化聊天地万物、生命起源,把大家都看愣了。大家纷纷惊叹于他的才华,卢藏用捧着诗卷,忍不住赞叹道:“此子笔力,直追建安风骨!”这一场惊世骇俗的表演,让陈子昂一夜之间名动京城,连武则天都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还授予他“麟台正字”一职,相当于秘书省的文字校正官员。至此,陈子昂终于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初唐四杰相比,陈子昂的革新之路更为激进。王勃、杨炯等人虽也试图摆脱六朝绮丽文风,但仍保留了骈文对仗的华丽痕迹;而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大旗,直指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弊病。他倡导诗歌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不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他的《感遇诗》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在《感遇·兰若生春夏》中,他以“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描绘兰草的美丽,却笔锋一转“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借兰草的凋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将个人际遇与自然变化紧密相连,赋予诗歌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大胆的革新,使他成为唐诗从形式雕琢转向精神内核重塑的关键过渡人物,也为盛唐李白、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象奠定了思想根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