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宦海沉浮:敢说真话的硬骨头
刚进官场的陈子昂,满心以为遇到了明主,终于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以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起床,整理好官服,怀着满腔的热情前往朝廷,期待着能为国家出谋划策。他热情满满地给朝廷提建议,每当想到好的想法和策略,就迫不及待地写下来上奏,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
武则天召见他询问治国方略时,他更是精心撰写了《上军国利害事三条》,把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给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这份奏章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见解,从加强军队建设到整顿吏治,从发展经济到改善民生,每一个建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那时候的他,信心满满,仿佛封侯拜相、为国为民效力的日子就在眼前,每天都充满干劲,期待着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从而改变国家的现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朝堂之上,权力斗争暗潮涌动,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藏着无数陷阱和阴谋。官员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却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他提的建议大多石沉大海,得不到重视和回应。每次看到自己的奏章被搁置一旁,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失落和无奈。陈子昂渐渐发现,在这个朝廷里,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事,太难了,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这一时期的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既有随顺,也有坚守。当武则天登基,改唐为“周”时,他为了顺应时局,献上了《周受命颂》,文中不乏“正皇典,恢帝纲,建大周之统历,革旧唐之遗号”“惟我有周,实保天德”这样的讨好之语。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秉持着正直的品格和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
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重用酷吏,大兴牢狱,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酷吏们为了邀功,随意抓人,滥用酷刑,许多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遭受折磨。看到这种情况,陈子昂看不下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在《谏用刑书》《谏刑书》中,言辞恳切地针对当时滥用酷刑、诛杀过滥的现象提出批评,希望武则天能够宽刑全国,与民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他在奏章中写道:“刑罚者,国之斧斤;斧斤用,百姓安”,强调了刑罚应该公正合理,不能随意滥用。他还大胆批评武则天频繁更换宰相、任用张昌宗兄弟、将武家子侄拉进权力核心等行为,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毫不畏惧权贵的威胁。
他的这些真话不仅没被采纳,还让他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那个溜须拍马成风的朝堂,他的正直显得格格不入。同僚们开始疏远他,在背后说他坏话、恶意中伤他;权贵们更是恨透了他,视他为阻碍自己权力之路的绊脚石。他们常常在武则天面前说陈子昂的坏话,试图打压他。但陈子昂从不低头,就像他在诗里写的“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即便知道会惹祸上身,也要为正义发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这种坚守,在他的《答洛阳主人》中也有体现,“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既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也暗含对现实官场的无奈与抗争。
公元694年,陈子昂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政治斗争的漩涡。他因“逆党”株连而下狱,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他遭受了身心的双重折磨。狱卒们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认罪,他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恶劣的环境让他疾病缠身,身体越来越差,精神也濒临崩溃。在监狱里,他每天都在痛苦和绝望中度过,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重获自由。这次牢狱之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出狱后的他心灰意冷,对官场充满了失望和绝望,曾经的壮志豪情彻底被浇灭,只剩下满心的疲惫和无奈,他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四、北征幽州:天地间的孤独呐喊
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子昂心灰意冷,迫切想远离朝廷的明争暗斗。他对官场已经彻底失望,渴望寻找一个新的机会,重新证明自己。正巧赶上696年契丹起兵叛乱,李尽忠率领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局势危急,战火纷飞,百姓们流离失所。契丹骑兵的铁蹄踏碎了边疆的宁静,狼烟在北方的天空下接连升起,无数村庄化为废墟,哀鸿遍野。老弱妇孺在寒风中啼哭,健壮男子被迫背井离乡加入抵抗,整个北方边境笼罩在一片绝望的阴影之中。武则天命侄子武攸宜率军参与平叛,陈子昂主动申请去边塞打仗,希望能在战场上重新证明自己,找回曾经的理想和信念。他写下《谢免罪表》,言辞恳切地恳请武则天“陛下宏慈育之典,宽再宥之刑,矜臣草莱,悯臣愚昧,特恕万死,赐以再生”,并渴望在塞外建立功勋,将功折罪,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洗刷身上的罪名,重新获得世人的认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