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山间云雾,聚散无常,可曾悟出些什么?”道士突然问道。
扬雄沉思良久,缓缓说道:“人生亦如云雾,看似飘忽不定,却也有其轨迹。若能顺应自然,便可自在洒脱。”
道士闻言,哈哈大笑,连称妙哉。这一夜的长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扬雄的思想之路,让他对道家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后的日子里,他常常会在旅途中回忆起这次交谈,不断思考着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每到一座城市,扬雄必定先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在成都,他在文翁石室门口徘徊了三天,终于得到机会向老先生请教《春秋》。老先生被他的执着所打动,不仅耐心讲解,还将自己珍藏的典籍借给他阅读。扬雄如获至宝,在客栈里废寝忘食地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返回文翁石室请教。在绵阳,他跟着一位隐士学习音律。当悠扬的琴声响起,他惊讶地发现,不同音调的组合竟暗含天地运行的规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将这些知识一一记录在竹简上,还尝试着将音律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沿着岷江一路考察,扬雄走访了汶川的石纽山、茂县的营盘山以及叠溪古镇等西羌历史遗址。在石纽山,他抚摸着山上古老的石刻,听老人讲述大禹出生的传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营盘山,他仔细观察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想象着远古先民在这里生活的场景,感受着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在叠溪古镇,他听闻了古镇因地震沉入湖底的悲壮故事,不禁感慨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他会用文字详细记录下每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还会绘制简单的地图,标注出重要的地点和特征。
旅途中,扬雄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失意的书生,两人结伴而行。书生擅长绘画,扬雄则满腹经纶,他们一边赶路,一边交流。书生用画笔记录下沿途的美景,扬雄则用文字描述所见所感。当他们来到一处壮丽的瀑布前,书生挥毫泼墨,转眼间,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跃然纸上;扬雄则即兴赋诗一首:“飞瀑从天落,雷霆震山谷。心随流水远,意与白云舒。”两人相视大笑,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他们还会互相点评对方的作品,提出改进的建议,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三、长安岁月:华丽辞藻里的忧思
三十三岁那年,扬雄终于站在了长安的土地上。巍峨的未央宫矗立眼前,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当新鲜感渐渐褪去,他看到了这座繁华都市背后的阴暗面。权贵们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一顿饭的花费足以让普通百姓家生活数年;而在城市的角落里,饥民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痛苦的呻吟声刺痛着扬雄的心。
幸运的是,同乡杨庄的引荐,让扬雄成为侍中王音府中的“门下史”。这份工作虽不起眼,却为他打开了接触京城文化圈的大门。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文人聚会,与学者们探讨学问,交流思想。然而,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社会底层的百姓,对朝廷的奢靡之风深感忧虑。
他常常在夜晚独自漫步长安街头,看着达官贵人的马车在灯火辉煌中疾驰而过,而街边的乞丐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女孩饿得晕倒在路边,赶紧将她抱到医馆救治,并掏出自己微薄的俸禄为她支付药费。这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劝谏皇帝、改变现状的决心。
当时的汉成帝热衷大场面,常常举办规模浩大的郊祀、游猎活动。扬雄多次跟随成帝参加这些活动,目睹了皇家车队浩浩荡荡驶过,所过之处百姓苦不堪言;猎场里野兽横尸遍野,而民间却是饿殍满地。怀着满心的悲愤与忧虑,他写下了着名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在撰写《羽猎赋》时,扬雄常常在书房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地构思。他时而眉头紧锁,在竹简上反复修改字句;时而起身踱步,口中念念有词。为了更生动地描绘猎场的壮观,他甚至亲自前往皇家猎场附近观察,记录下野兽的奔跑姿态、士兵的呼喊声以及猎场的布局。当写到“三军芒然,穷冘阏与,亶观夫剽禽之绁隃,犀兕之抵触,熊罴之拏攫,虎豹之凌遽,徒角枪题注,竦詟怖栗,魂亡魄失,触辐关脰”时,他仿佛身临其境,手中的笔也跟着激烈的场景快速舞动。然而,笔锋一转,他写道:“臣恐朝廷之解弛,官吏之苛暴,民之放纵,礼义之不立也。”他以委婉的方式劝谏成帝,希望皇帝能减少奢靡之举,多关注百姓疾苦。
为了写好这些赋,扬雄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他在集市上与小贩聊天,听他们诉说生活的艰辛;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感受他们劳作的不易。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位老妇人,衣衫褴褛,正在挖野菜充饥。老妇人含泪告诉他,因为皇家的游猎活动,村里的田地被践踏,庄稼被毁,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扬雄听后,心如刀绞,回到家中立刻将这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