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小孩都懂茶铺的“消息规矩”。李家小子蹲在条凳边,听大人们说后山发现了野蜂蜜,蜜脾大得像锅盖,跑回家拉着爹就往茶铺赶:“爹,快去问刘大爷,蜂蜜在哪儿采的,咱也去!晚了就被采光了!”他爹被拽着跑,鞋都差点掉了:“慢点跑,刘大爷还能跑了不成?”到了茶铺,刘大爷正被一群人围着问,见李家父子来了,笑着说:“在后山老槐树下,我带你去,那蜜蜂不咬人,我都跟它们混熟了!”
春耕前,茶铺里全是关于农事的消息。“今年雨水多,稻种得选耐涝的,我听张家庄的人说,他们去年用的‘深水红’,收成好得很!”“我听农技站的人说,新出的化肥比老法子管用,产量能增两成,就是贵点,不过划算!”“张家庄的王老五,去年用了新农药,虫子都没了,叶子绿得发亮!”这些消息像种子,在茶铺里生根,又被茶客们带到田间地头。有回王大爷听了消息,换了新稻种,秋天果然多收了三担,他特意拎了袋新米送到茶铺:“大家尝尝,这都是托茶铺的福!”新米蒸出的饭,香得茶铺里的人都多喝了两碗茶。
第五节:茶铺里的“土生意”,针头线脑皆文章
铺子角落的矮桌上,摆着些“土物件”,像个微型集市。卖草药的周婆婆把鱼腥草、艾草捆成小把,用麻绳系在桌腿上,一把把挂着像绿色的帘子,叶片上还沾着晨露,看着就新鲜。她自己蜷在长凳角,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见人就念叨:“这艾草煮水,泡脚治风湿,灵得很!我家老头子泡了半年,以前走路要拄拐杖,现在能帮我挑水了。”
有回张大爷说膝盖疼,蹲下去就起不来,周婆婆从布包里翻出个小纸包,里面是晒干的杜仲叶:“回去跟猪骨头一起炖,喝一个月,保准见效。”张大爷半信半疑,照着做了,果然好了不少。后来他特意给周婆婆送了斤新茶:“您这草药比大夫的方子还管用。”周婆婆笑得眼睛眯成条缝:“都是土法子,不值钱,您的茶才金贵。”
修鞋的马师傅把针线筐往地上一搁,筐子里的锥子、麻线、橡胶片摆得整整齐齐,像套小工具。他修鞋时不慌不忙,先用锥子在鞋底“噗嗤”扎个眼,麻线穿过去,留下整齐的针脚,比姑娘绣花还认真。有回李二哥的胶鞋开了胶,马师傅往鞋帮上抹了自制的糨糊,又用铁夹子夹着,说:“明天来取,保证比新鞋还结实。”李二哥第二天来拿,鞋果然粘得牢牢的,他说:“马师傅的手艺,能把破鞋修成传家宝。”
马师傅边干活边听旁边的人摆龙门阵,听到好笑处,手一抖,锥子差点扎着手指头。“李三哥,你那鞋底子磨穿了,我给你加层胶底,汽车轮胎做的,耐磨,能多穿半年!”他抬头冲茶桌边喊,声音里带着生意人的热络。有人让他修鞋,他从不催,说:“慢慢喝你的茶,修好了我给你送过去,保证耽误不了事。”
还有个穿长衫的先生,在靠窗的桌子上摆了副卦摊,白布幡上写着“周易神算”,字是用墨写的,有些地方晕开了,倒添了几分神秘。他戴着老花镜,镜片厚得像酒瓶底,手指掐着算珠似的,给问卦的农妇解签:“你家娃儿读书迟,莫急,过了这秋就开窍了,是个晚熟的果子,熟了更甜。”农妇递上两毛钱,千恩万谢地走了,先生把钱揣进长衫口袋,端起茶碗抿一口,茶梗粘在嘴角也没察觉。
有人问他算得准不准,他总说:“心诚则灵,喝茶也是这个理,心不静,品不出味。”有回村里丢了牛,也是他指点着找到了,主人家送了块腊肉到茶铺,先生分了半块给王三:“给大家添点荤腥,茶配肉,赛神仙。”
卖针线的陈婆婆是茶铺的常客,她的竹篮里摆着各色丝线、纽扣、顶针,线轴绕得整整齐齐,像捆小彩虹。见婆娘们聚在一起,就提着篮子过去:“看看这新到的丝线,桑蚕丝的,扎鞋底结实,颜色也正,红的像石榴花,绿的像菠菜叶!”有婆娘要买花布,她就说:“明天我带样本过来,上海货,印着洋花纹,保证你喜欢,比集市上便宜两文。”
她记性好,谁欠了几文钱,谁预定了东西,都记在心里,从不弄错。有回李家婶子忘了带钱,陈婆婆笑着说:“下次再给,还信不过你?你做的酱菜,我还想讨点呢。”李家婶子第二天就把钱送来了,还捎了瓶酱黄瓜,两人坐在茶铺里,边喝茶边唠嗑,像亲姐妹。
第六节:晌午的“打尖”客,烟火里的温饱香
日头爬到头顶,茶铺里多了些“打尖”的客人。挑着担子的货郎、赶车的马夫,进来就喊:“王三,来碗茶,加个锅盔!”王三应着,从里屋的蒸笼里拎出个锅盔,竹屉掀开时,白汽“腾”地冒出来,裹着面香,馋得人直咽口水。锅盔外皮焦脆,掰开来,白面里夹着芝麻,香气“嗡”地散开,能飘到巷口。
马夫把鞭子往桌腿上一缠,牛皮鞭梢扫过地面,带起点尘土。他抓起锅盔就着茶啃,“咔嚓”声此起彼伏,饼渣掉在衣襟上也不管。他裤腿上沾着马粪,却没人嫌脏,旁边的农民还凑过来问:“去县城的路好走不?我明儿要去卖豆子,怕赶不上集市。”马夫嘴里塞满锅盔,含混着说:“好走,就是过石桥时慢点,前儿下雨,桥面滑,我亲眼见着一辆板车翻了,豆子撒了一地,可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