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穿短打的汉子,怀里揣着个油纸包,油渗出来,把布衫洇出个深色的圆。他找了个空桌坐下,小心翼翼打开纸包,里面是块腊肉,肥瘦相间,还冒着油星子,是用柏树枝熏过的,带着股清香。“来,尝块,我家婆娘熏的!”他招呼旁边的人,用手把肉撕成小块,往别人手里递。“今年杀的年猪,三百多斤呢,肉肥,熏出来香。”
众人也不客气,伸手撕着吃,咸香混着茶香,在嘴里打转。有人咂摸着说:“你婆娘手艺真好,比我家那口子强,她熏的肉太咸,能齁死人。”汉子哈哈大笑,喝口茶,抹抹嘴:“要是爱吃,明儿我再带点来,给大家下酒。”
卖豆腐的张婶子,每天晌午都来茶铺歇脚。她的豆腐板是枣木的,被卤水浸得发红,上面摆着十多块嫩豆腐,白生生的,像块块白玉。她把豆腐板往门口一放,掏出自带的干粮——两个麦饼,里面夹着咸菜。王三总会给她续碗热茶水:“张婶子,今天生意好?”张婶子笑着说:“还行,卖了大半板,剩下的给你留着?嫩得很,晚上做豆腐汤正好。”王三赶紧摆手:“昨晚刚买了,下次吧,您留着换钱。”
有回张婶子的豆腐被个莽撞的小伙子撞翻了,白花花的豆腐滚了一地,沾了泥。她急得直掉眼泪,那可是她一天的营生。茶铺里的人七手八脚帮她收拾,周大爷掏出钱:“这点钱你拿着,别亏了本,大家都不容易。”张婶子红着眼说:“你们都是好人啊!”后来她每天来,总会多带块豆腐,给王三他们尝尝,说:“自家做的,不值钱。”
第七节:午后的“盹儿”与“闹”,光阴里的闲与乐
日头偏西,茶铺里静了些。老头们靠着墙打盹,嘴角挂着口水,顺着皱纹往下淌,滴在衣襟上,洇出小水点。手里的烟杆斜斜吊着,烟灰积了长长一截,也没掉下来,像根灰白色的小尾巴。堂倌王三把条凳拼在一起,铺上块粗布,躺在上面,蓝布褂子盖住脸,打起了呼噜,声音不大,却很匀,跟茶炉子的“咕嘟”声、檐下的蝉鸣声,凑成了午后的催眠曲。
突然,角落里传来“啪”的一声脆响,是下棋的老头争起来了。“你这马走歪了!马走‘日’字,你这都走成‘田’了,耍赖!”张大爷吹着胡子,手里的棋子往桌上一拍,震得茶碗都跳了跳,茶水溅出点,打湿了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李大爷梗着脖子回:“我这是‘马踏斜日’,老规矩里有的!你不懂别瞎嚷嚷,年轻时肯定没少输棋!”
旁边观棋的人赶紧劝:“莫吵莫吵,一盘棋而已,伤了和气不值当。”有人把棋盘重新摆好:“再来一局,这次我当裁判,保证公正。”于是棋子落得更响,却没人再真动气,输了的人嘿嘿笑两声,抓起茶壶给赢方续水:“算你厉害,下次定赢回来,让你输得找不着北!”
有个梳着小辫的姑娘,约莫十五六岁,提着个竹篮进来,篮子上盖着块蓝布。她怯生生地站在门口,眼睛盯着地上的青砖,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各位大爷,要不要尝尝?自家腌的萝卜干,下饭得很,两文钱一小碟。”她是邻村的,爹病了,娘让她来茶铺换点钱抓药。
老头们纷纷抬头,张大爷招招手:“过来让我瞅瞅。”姑娘红着脸走过去,揭开篮子上的布,萝卜干的酸辣味立刻窜出来,是用红辣椒和花椒腌的,颜色红亮。张大爷捏起一根放进嘴里,“咔嚓”一嚼,辣得直吸气,却喊:“好!够味!够劲!给我来半斤!”其他人也跟着要买,有的说:“给我来四两,晚上就粥喝。”有的说:“我要一小碟,现在就尝尝。”
姑娘的脸笑成了朵花,手忙脚乱地用油纸包萝卜干,铜钱在口袋里叮当作响,像串小铃铛。她临走时,给王三塞了一小碟:“大哥,谢谢你让我进来卖,这个你尝尝。”王三摆摆手:“你留着卖钱吧,不容易。”姑娘却非要给,放下碟子就跑,辫子上的红头绳在门口闪了闪,像只红蝴蝶。
卖唱的瞎子师徒偶尔会来茶铺。师父背着胡琴,琴杆是黑檀木的,被手摸得发亮;徒弟牵着师父的衣角,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眼睛很亮。他们找个空角落坐下,师父调弦,“咿咿呀呀”的试音声,像画眉鸟叫。徒弟清了清嗓子,唱了段《包公案》,嗓子亮得像铜铃,字正腔圆,茶客们听得入了迷,有人往师徒面前的铜盘里扔铜钱,“叮当”声混着胡琴声,格外热闹。
唱到动情处,瞎子师父会停下来,端起茶碗抿一口,说:“这茶好,润嗓子,比城里的茶汤子纯。”王三赶紧过去续满:“您多喝点,慢慢唱,我们爱听。”有回师徒俩收了不少铜钱,临走时,师父摸出两个铜板,递给王三:“给这铺子添点炭火,天凉了,暖和。”
第八节:檐下的“闲人影”,墙根的岁月痕
茶铺门口的石阶被踩得溜光,青石板被磨得像镜面,能照见人影。檐下挂着两串红灯笼,灯笼布上印着褪色的“茶”字,风一吹就晃悠悠打旋,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在跳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