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
- 解析:“而是注集”,指江水汇聚在此。“长写不测”,长久流淌,深不可测,再次强调江水的深邃和永恒。“修灵浩荡”,“修灵”可能指神灵,形容神灵的力量如此浩荡,主宰着江水的流淌。“知其何故哉?”以反问句结尾,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与疑惑,引发读者对自然奥秘的思考。
33.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 解析:将视角转向西南方向的庐山,“又特惊异”直接表达作者看到庐山时的惊讶之情,“又”字承接上文对四方景色的描写,突出庐山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引起读者对庐山景色的好奇。
34. 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
- 解析:描写庐山的雄伟气势,“基压江潮”,庐山的山脚压着江潮,说明庐山紧邻江水,地势险要。“峰与辰汉相接”,山峰与星辰银河相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庐山之高,仿佛直插云霄,展现出庐山的巍峨壮观。
35. 上常积云霞,雕锦缛
- 解析:描绘庐山山顶的景色,“上常积云霞”,山上常常积聚着云霞,说明庐山云雾缭绕。“雕锦缛”,如同精美的锦绣般绚烂,将云霞比作雕饰华丽的锦绣,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云霞的美丽和绚烂多彩,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36. 若华夕曜,岩泽气通
- 解析:“若华夕曜”,“若华”指若木之花,这里代指夕阳的光辉,夕阳的光辉照耀。“岩泽气通”,山岩与湖泽之间灵气相通,描绘出在夕阳照耀下,庐山的山岩与湖泽之间仿佛有某种神秘的气息在流动,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
37. 传明散彩,赫似绛天
- 解析:进一步描写夕阳下庐山的光彩,“传明散彩”,传递着明亮的光线,散发出绚丽的色彩。“赫似绛天”,红得像绛红色的天空,运用比喻手法,将庐山在夕阳下的光彩比作绛红色的天空,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其色彩的艳丽夺目。
38. 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 解析:描写庐山四周的云雾,“左右青霭”,庐山左右环绕着青色的云气,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表里紫霄”,整个山峰都笼罩在紫霄之中,“紫霄”常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天空,暗示庐山仿佛是仙境一般,充满神秘色彩。
39.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
- 解析:从山体不同位置描写庐山的色彩变化,“从岭而上,气尽金光”,从山岭往上,雾气散尽之处闪耀着金光,展现出阳光照耀下山顶的明亮。“半山以下,纯为黛色”,半山腰以下,纯粹是青黑色,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庐山山体色彩的层次感和独特性,使庐山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0. 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 解析:“信可以”表示确实可以,作者感慨庐山确实可以作为神仙居住的天帝郊野,“镇控湘汉者也”,强调庐山镇守控制着湘江、汉水流域,从神话和地理的角度,再次突出庐山的重要地位和神秘、雄伟的气质,表达作者对庐山的赞叹。
41. 若潀洞所积,溪壑所射
- 解析:开始描写庐山周边的水景,“若潀洞所积”,如果是小水流积聚而成的大水,“潀洞”指小水流汇聚之处。“溪壑所射”,溪谷中喷射出的水流,描绘出水流的来源和动态,展现出水景的多样性和活力。
42. 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
- 解析:描写水流奔腾的气势,“鼓怒之所豗击”,狂风激起的怒涛相互撞击,“鼓怒”赋予狂风和波涛以人的情绪,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状态。“涌澓之所宕涤”,汹涌的波浪相互激荡,“涌澓”指汹涌的水流,“宕涤”突出水流的冲击和洗刷力量,展现出水流的磅礴气势。
43. 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
- 解析:说明水流的范围,向上能到达长着荻草的水边,向下能到达有野猪的小洲,从上下两个方向界定水流所及之处,展现出水流影响范围的广阔。
44. 南薄燕?,北极雷淀
- 解析:从南北方向进一步明确水流范围,南面接近燕?,北面到达雷淀,全面地描绘出这片水域在空间上的广阔,给读者以清晰的空间感。
45. 削长埤短,可数百里
- 解析:“削长埤短”意思是把长的削去,把短的补上,这里是对这片水域范围的一种大致估量方式,说明这片水域面积较大,大约有几百里,强调其广阔程度。
46.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
- 解析:此句以极度夸张之笔,描绘水域内波浪汹涌的景象。“腾波触天”,奔腾的波浪仿佛能触及天空,极言波峰之高;“高浪灌日”,高大的浪涛好似要浇灌太阳,进一步渲染浪头之雄伟壮阔,将水流的磅礴气势推至极致,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强大的力量与震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