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诱掖近情,故得信于季俗
- 解析:“诱掖”指引导扶持,“近情”表示接近人情,“季俗”指末世的风俗。此句说佛教报应说能够以贴近人情的方式引导人,所以在末世的风俗中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这里分析了佛教报应说在当时能被一些人接受的原因,虽有一定迷惑性,但也暗示其只是迎合世俗心理,并非真理。
5. 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于璇玑
- 解析:“璇玑”是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要想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就需要借助璇玑进行观察。此句以了解日月运行需借助仪器观察为例,说明认识事物需要通过可靠的途径和方法,为下文阐述验证报应说应依据现实事例做铺垫。
6. 将伸幽冥之信,宜取符于见事
- 解析:“伸”有伸张、表明之意,“幽冥”指深奥、隐晦,这里指佛教报应说这类难以捉摸的理论,“符”即验证,“见事”指现实中可见的事情。此句表明,要让人相信像佛教报应说这类深奥隐晦的理论,应该用现实中可见的事情来验证。强调验证报应说需要以现实为依据。
7. 故鉴燧悬而水火降,雨宿离而风云作,斯皆远由近验,幽以显着者也
- 解析:“鉴燧”是古代取水火的工具,悬挂鉴燧可以引来水火;“雨宿”指与降雨相关的星宿,这些星宿位置变化就会有风云兴起。这些现象都是通过身边近处的事物来验证远处的规律,以明显的现象来说明隐晦的道理。何承天以此进一步强调可以通过日常现象验证抽象道理,暗示佛教报应说也应如此验证。
8. 夫鹅之为禽,浮清池,咀春草,众生蠢动,弗之犯也
- 解析:鹅作为一种禽类,在清澈的池塘中浮游,咀嚼着春天的青草,对其他活动着的众生,它不会去侵犯。描绘鹅的生活习性和温和不犯他物的特点,为后续说明其遭遇与报应说不符做准备。
9. 而庖人执焉,鲜有得免刀俎者
- 解析:“庖人”指厨师,“刀俎”是切肉用的刀和案板。然而厨师却会捉住鹅,很少有鹅能免于被宰杀的命运。此句与上句形成对比,指出鹅虽不杀生却不得善终,与佛教杀生得恶报的说法相悖。
10. 燕翻翔求食,唯飞虫是甘,而人皆爱之,虽巢幕而不惧
- 解析:燕子在空中翻飞翱翔寻找食物,只喜欢吃飞虫,但是人们都很喜爱燕子,即使它在帷幕上筑巢,人们也不惧怕。说明燕子杀生却受到人的喜爱,没有得到恶报,再次以实例反驳报应说。
11. 非直鹅也,群生万有,往往如之
- 解析:“非直”即不仅,此句指出不只是鹅这种情况,世间万物,常常都是如此,说明上述与报应说不符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并非个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12. 是知杀生者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
- 解析:通过前面鹅和燕子的例子,得出结论:杀生的生物没有得到恶报,不杀生的生物也没有得到善报。直接点明佛教报应说在现实中无法得到验证。
13. 所以为训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余甚惑之
- 解析:“为训者”指佛教报应说所宣扬的教义,“示世者”指现实中呈现的实际情况。佛教所宣扬的教义是那样(有报应),而现实世界呈现的情况却是这样(无报应),对此何承天表示深感疑惑,再次强调佛教报应说与现实的矛盾。
14. 若谓燕非虫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刍豢,奚独婴辜
- 解析:“刍豢”指家畜。假设有人说燕子只吃飞虫,所以不应被归为有罪,那么普通民众食用家畜,为什么偏偏要遭受罪责呢?何承天通过假设和类比,进一步揭示佛教报应说在逻辑上的矛盾。
15. 若谓禽豸无知,而人识经教,斯则未有经教之时,畋渔网罟,亦无罪也
- 解析:“禽豸”泛指禽兽,“畋渔”指打猎捕鱼,“网罟”指渔网。假设认为禽兽没有认知,而人类知晓佛教经教,所以有不同的报应标准,那么在还没有佛教经教的时候,人们打猎捕鱼,按照这个逻辑也应该是无罪的。此句从时间角度深入剖析报应说的矛盾,指出其标准的不合理性。
16. 无故以科法入中国,乃所以为民陷阱也
- 解析:“科法”指佛教的教义法规。何承天认为无缘无故将佛教的这些教义法规引入中国,就像是给民众设置的陷阱。表明他对佛教教义在中国传播的担忧,认为其不合理的教义会误导民众。
17. 彼仁人者,岂其然哉
- 解析:那些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何承天认为真正的仁人不会推行这种不合理的教义,对佛教报应说进行间接批判。
18. 故余谓佛经但是假设权教,劝人为善耳,无关实叙
- 解析:所以何承天认为佛经只是一种假设的、具有权宜性质的教法,目的仅仅是劝人为善,并非对真实情况的叙述。直接表明他对佛经性质的判断,否定了佛教报应说的真实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