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着作融八公山诗
谢朓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倐。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
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
赏析:
《和王着作融八公山诗》是谢朓与王融唱和之作,以八公山为切入点,将写景、叙事与抒情紧密融合,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诗人复杂的情感。
一、开篇写景:描绘八公山的地理风貌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诗人开篇并未直接聚焦八公山,而是以 “二别”“双崤” 等山川起笔,通过对比衬托,引出八公山的雄伟。“漓岏” 一词生动描绘出八公山山势高峻、峰峦叠嶂的形态。接着,具体阐述其地理位置,东至琅琊台,西达孟诸陆,展现出八公山地域的广阔,奠定了全诗雄浑壮阔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八公山在地理空间上的重要地位。
二、细腻笔触:刻画八公山的自然景致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此部分诗人用工笔描绘八公山的自然景观。山间树木丛生,枝叶交错,“阡眠” 一词赋予杂树一种繁茂而朦胧的美感;修长的竹子姿态婀娜,“檀栾” 生动地表现出竹子的形态之美,它们相互掩映,构成了一幅清幽的山林画卷。太阳隐没时,山涧仿佛变得空寂;云雾聚集,山峦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氛围。从山上眺望,城楼时隐时现,远近的景色尽收眼底,给人以春日的清新之感。这些描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展现出八公山自然景色的清幽秀丽,为下文的历史叙述与情感抒发营造了优美的环境氛围。
三、回溯历史:叙述八公山相关的历史事件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诗人笔锋一转,回顾历史上的战乱。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洛阳沦陷,国家陷入危亡。在这关键时刻,谢安等朝中重臣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长蛇”“奔鲸” 分别比喻叛军,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凶残与危害,而谢安等人成功平定叛乱,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段历史叙述,不仅展现了八公山在历史进程中的见证意义,更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功绩,使诗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四、感慨历史与命运:抒发对历史和自身的复杂情感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倐。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诗人感慨谢安等人道德高尚,其功绩如芳香流传,但岁月匆匆,往事已远。自己平生敬仰先辈们的美好蓝图与功绩,然而命运不佳,未能实现理想。“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诗人进一步诉说自己远离亲友,频繁奔波于旅途之中,饱经风霜。“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以春景凋零、期待秋场筑成,表达对未来仍抱有一丝希望,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仍渴望有所成就。这部分抒情将对历史的感慨与自身命运的喟叹相结合,使情感更加深沉复杂,体现出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思索。
五、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诗歌从地理描写引入,接着描绘自然景色,再转入历史叙述,最后抒发个人情感,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2. 用典自然:运用 “微管” 等典故,巧妙地融入历史叙述中,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与人物,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却又不显得生硬。
3. 情景交融:无论是开篇的山川壮丽之景,还是中间的清幽山林之景,都与历史感慨、个人情感紧密相连。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而深沉,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共鸣。
……
解析:
1.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解析:“二别”所指为大别山与小别山 ,“阻”意即阻拦、阻断 ,“汉坻”乃是汉水之滨;“双崤”即崤山 ,“河澳”表示黄河沿岸。诗人起笔便勾勒出大别山、小别山横亘于汉水岸边,崤山远远眺望黄河之畔的画面,营造出广袤无垠的地理空间感,借由这般宏大场景的描绘,巧妙地为八公山的出场蓄势铺垫。
2. 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解析:“兹岭”明确指代八公山,“漓岏”用来形容山势高峻、峰峦叠嶂之态;“分区”意味着划分区域,“奠”有奠定、镇守之意,“淮服”代表淮河流域。此句着重刻画八公山,突出其山势险峻,强调它在地理区域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稳稳镇守着淮河流域,凸显八公山于地域格局里的关键地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