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后,刘晔率先开口:“实不相瞒,我等皆是看到大人的求贤令而来。只是听闻官场多虚浮,便想先亲自看看定远的实情,看看大人是否真如令中所言,是真心为百姓做事。”
邓铿补充道:“这一个月,我们走遍了定远的村落,看到了大王庄的荒地如何变成良田,看到了干涸的河道如何重新流淌,看到了妇女们用新纺车织布时的笑容,也听到了百姓们对大人的称赞……”
房衍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数字:“我核算了新开垦土地的产量,按照目前的耕作方式,明年亩产至少能再增两成;织坊的收益,若能打通更多销路,足以支撑全县一半的粮食开销。”
杜哲则拿出一幅手绘的水利图,上面标注着新发现的几处水源和可以修建的小型水库:“定远不缺水,缺的是合理的规划。这几处水源若能利用起来,至少能再灌溉五千亩良田,且能缓解汛期压力。”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切中定远的要害,提出的建议既有数据支撑,又有实际考察的依据,远比之前那些读书人的空谈要实在得多。
龙天策越听越激动,他知道,自己苦苦等待的贤才,终于来了!
“四位先生,” 龙天策站起身,对着四人深深一揖,“定远百废待兴,正需要像四位这样有真才实学,又肯务实做事的贤才!我龙天策在此恳请四位留下,与我一同治理定远,造福百姓!”
刘晔四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认可。这一个月的考察,他们不仅看到了定远的潜力,更看到了龙天策的实干与真诚——这位年轻的县令,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真的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这片土地。
“大人如此诚意,我等岂能推辞?” 刘晔代表四人,拱手应道,“愿为定远百姓,效犬马之劳!”
龙天策大喜过望,当即吩咐厨房备宴。但他觉得寻常的宴席不足以表达心意,竟亲自挽起袖子,走进了厨房。
“大人,您这是……” 黄强等人都愣住了。
“四位先生是定远的贵客,也是未来的臂膀,我亲自下厨,为他们接风!” 龙天策笑着说。
他虽出身将门,却因早年经历,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只见他动作麻利地处理着食材,切菜、生火、调味,有条不紊。玉倾城在一旁帮忙,看着他忙碌的背影,眼中满是笑意。
不多时,几道菜端上了桌:一盘红烧鱼(取自新疏通的河道),一碗炖鸡汤(自家养的鸡),一盘炒青菜(大王庄新收的蔬菜),还有一盆香喷喷的糙米饭(新米)。菜式简单,却都是定远本地出产,透着一股质朴的真诚。
“四位先生,乡下地方,没什么好东西,这些都是自己种的、养的,尝尝看。” 龙天策笑着为四人布菜。
刘晔、邓铿、房衍、杜哲看着眼前的菜肴,又看看亲自下厨、额头还带着汗珠的龙天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走遍各地,见过不少官府的招聘,有送金银的,有许高官的,却从未有哪位长官,会为他们这些“布衣”亲自下厨,用这样简单却充满诚意的饭菜招待。
尤其是想到这一个月在乡下看到的景象:龙天策带领百姓开垦荒地、疏通河道,玉倾城教妇女织布、改良纺车,县衙的官吏没有架子,与百姓同吃同住……这一切,都让他们深受触动。
“大人……” 房衍拿起筷子,声音有些哽咽,“我等何德何能,敢劳大人如此相待……”
杜哲黝黑的脸上,眼眶微微发红:“我研究水利半生,四处碰壁,没人肯信我的主张,唯有大人,不仅兴修水利,还愿意听我等这些无名之辈的浅见……”
刘晔端起酒杯,蓝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龙大人,我等原本只是想来看看,如今所见所闻,足以证明大人是值得辅佐的明主!从今往后,我等愿与大人同心协力,定要让定远焕然一新!”
“好!” 龙天策举杯,与四人同声道,“干!”
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预示着一段新的合作篇章,正式开启。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五人脸上,也照在桌上那几盘简单却热气腾腾的菜肴上。那些曾经让龙天策不满的“清高读书人”,早已被他抛在脑后。眼前这四位,才是他苦苦寻觅的贤才——有才有德,务实肯干,愿意扎根土地,与百姓同甘共苦。
属于定远的“新篇章”,因为这四位贤才的加入,终于有了最坚实的智囊支撑。开垦荒地的锄头,转动不停的纺车,如今又加上了谋划全局的智慧、书写政令的笔墨、精打细算的算盘、规划水利的图纸,共同编织着定远未来的蓝图。这蓝图,不再只是龙天策一人的愿景,而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用赤诚与实干,共同描绘的,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