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凰十四年,吴文书十八岁,考中举人,获得了前往长安参加会试的资格。出发前,他特地来到当年的龙王庙学堂,对着龙天策和玉倾城的画像(百姓们为感谢他们兴学,自发绘制的)深深一拜:“先生,师娘,文书要去长安了,我不会忘记您的嘱托。”
他带着南海百姓的期望,带着母亲连夜织就的渔网(想在长安换些盘缠),更带着“吴文书”这个名字背后的沉甸甸的责任,踏上了北上的路。
长安及第:不负初心慰故人
神凰十五年春,长安放榜。当“吴文书”三个字出现在进士榜单的前列时,不仅岭南来的学子沸腾了,连长安的百姓都啧啧称奇。
“南海居然出了个进士?”
“听说还是个渔家子弟,不容易啊!”
“我记得当年秦王殿下在南海办学堂,看来真的有成效了!”
吴文书站在榜单前,看着自己的名字,恍如隔世。他想起了七岁那年,龙王庙里秦王殿下郑重的眼神,想起了玉倾城温柔的教导,想起了母亲在油灯下织网的身影,想起了南海学堂里琅琅的书声。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他没有先去庆祝,而是第一时间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南海的母亲,报喜;另一封,则寄给了远在西南的龙天策,表达感激。
千里传捷:多年耕耘终结果
西南播州的府衙里,龙天策展开吴文书的信,字迹清秀有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与谦逊。
“……当年殿下赐名‘文书’,寄望南海出进士,文书不敢或忘。十年来,日夜苦读,不敢懈怠,今幸得高中,虽为末名,却已圆了当年之愿,告慰南海父老,告慰殿下与师娘……”
读到这里,龙天策抬起头,看向窗外。西南的春天,山花烂漫,一如当年南海的春色。他想起了在岭南的日日夜夜:为了办学堂,与守旧的乡绅据理力争;为了请儒师,亲自写信给长安的老友;为了让贫困学子能上学,减免赋税,甚至动用军饷……那些曾经的艰难与委屈,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欣慰。
“多年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龙天策感慨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玉倾城走过来,轻轻为他披上外衣:“这不仅仅是吴文书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你当年在岭南推行教化的成功。你说过,要让大唐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书声,现在,南海的书声,已经传到长安了。”
罗嘉儿也笑着说:“这下好了,以后我们在西南办学堂,也有了榜样。就告诉孩子们,南海的吴文书,从渔家子弟考成了进士,你们也可以!”
夏初则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是啊,只要给他们机会,无论出身如何,都能绽放光彩。这对我们西南的少数民族孩子,也是一种激励。”
阿武端来一杯热茶,笑着说:“师父,这可真是大喜事!您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开花结果了!”
龙天策端起茶杯,看着袅袅升起的热气,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吴文书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南海的渔民们撒下渔网,总会有收获一样,他在岭南、在西南播下的文化种子,总会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天。
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续写新篇章”——不仅仅是平定叛乱,不仅仅是改土归流,更是让文明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大唐的每一片土地,都能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来人,” 龙天策放下茶杯,语气坚定,“备笔墨,我要给吴文书写回信。告诉他,这只是他人生的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做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好官,莫负‘文书’之名,莫负南海百姓的期望。”
窗外,西南的春风拂过,带来了山花的香气,也仿佛带来了南海的涛声。龙天策知道,属于吴文书的新篇章,已经开启;而属于西南,属于整个大唐的新篇章,也正在他和无数像吴文书这样的人的手中,被续写得更加辉煌。多年的耕耘,终于结出了果实,这果实,不仅甜美了吴文书的人生,更甜美了整个大唐的未来。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