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八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轻盈。长安城外的漕运码头,再次迎来了熟悉的身影——倭奴国的第二批遣唐使船队,在藤原纪香公主的带领下,乘风破浪,再度抵达大唐。与第一次不同,这次使团的目标不仅是长安的繁华,更指向了千里之外的渤海——那里住着一位让藤原纪香心向往之的传奇人物:秦王龙天策。
再临大唐:此行长愿向渤海
朱雀大街上的柳絮,刚沾上衣襟,藤原纪香的马车已驶入长安。时隔一年,这座城市的繁华依旧,却又多了几分亲切。她身着一身素雅的唐式襦裙,发髻上仅簪一支玉簪,比起初次来访时的拘谨,如今的她,眉宇间多了几分从容与笃定。
觐见秦武的朝会上,藤原纪香献上了倭奴国精心准备的贡品——珍珠、硫磺、漆器,还有一份由她亲手抄录的《论语》倭语译本。
“陛下,” 她用流利的汉语奏道,“小女上次归国,向国王详述大唐的繁华与先进,举国上下皆感震撼。此次再来,一来是为继续学习大唐制度,二来……小女有一不情之请。”
秦武含笑点头:“公主但说无妨。”
“小女久闻渤海秦王殿下,是大唐的定海神针。他平定岭南、安定西南、治理渤海,创下无数传奇,更难得的是,他心怀百姓,推行的新政让各地安居乐业。” 藤原纪香的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小女恳请陛下恩准,允许小女前往渤海,亲自拜访秦王殿下,向他请教治理之道。”
朝堂上一片寂静。倭奴国公主不远万里,指名道姓要拜访一位藩王,这在大唐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魏丞相出列奏道:“陛下,秦王殿下虽在渤海,却仍是朝廷柱石。藤原公主仰慕贤才,亦是美事,可准其前往,彰显我大唐兼容并蓄之量。”
秦武看着藤原纪香眼中的恳切,想起龙天策当年在西南的作为,又想起他如今在渤海的闲适,笑道:“准奏。秦王乃国之元老,公主向他请教,合情合理。朕这就下旨,令渤海方面妥善接待,让公主得偿所愿。”
他顿了顿,对鸿胪寺卿道:“选派精锐护卫,护送公主前往渤海,沿途州县,需悉心照料,不得有失。”
“臣遵旨。”
藤原纪香深深一拜,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谢陛下隆恩!” 她知道,此行的重头戏,即将在渤海拉开序幕。那个在大唐史册里、在长安百姓口中被反复提及的“铁血将军”与“仁厚长者”,终于要得见真容。
圣旨传渤海:老臣接旨迎远客
渤海的春,总带着海雾的湿润。秦王府的庭院里,玉倾城正带着宋雨菲、宋紫绮打理新栽的岭南荔枝,罗嘉儿和紫绮儿(龙天策之妻)则在廊下比试新得的苗家银饰,一派闲适。
“殿下,长安圣旨到!” 内侍的声音打破了庭院的宁静。
73岁的龙天策,正坐在竹椅上,看龙正锋(次孙)演练枪法。闻言,他缓缓起身,整了整衣襟,迎了出去。
传旨太监展开圣旨,朗朗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倭奴国藤原纪香公主,仰慕秦王德政,欲往渤海拜访,请教治理之道。秦王务须妥善接待,彰显大唐气度,让远客感知我朝风范。钦此。”
“臣龙天策,接旨谢恩。” 龙天策叩首接旨,心中却泛起一丝波澜。
倭奴国公主?拜访他?
他对这个东瀛小国略有耳闻,知道近年常有使者来大唐学习,却没想到,连公主都会亲自前来,还要特意拜访他这个退隐的老臣。
“公公一路辛苦。” 龙天策起身,对传旨太监拱手,“不知这位藤原公主,是何来历?”
“殿下有所不知,” 太监笑道,“这位纪香公主,可不是寻常女子。上次在长安,她跟着国子博士苦学,连陛下都夸她‘聪慧好学,有大丈夫志’。听说她最爱听您的传奇,这次来,就是奔着您来的。”
龙天策失笑——他活了七十三年,打了一辈子仗,治了一辈子民,还是头一次被异国公主“追星”。
“既如此,” 他对身边的长史道,“传令下去,收拾迎宾馆驿,按接待国宾的规格准备。另外,把渤海的海防图、农桑册、工坊名录都整理出来,若是公主询问,也好有个应答。”
玉倾城走过来,眼中带着笑意:“看来,咱们渤海的清静日子,又要被打破了。”
“打破也好。” 龙天策望着东南方向的海面,“让这东瀛公主看看,我大唐的繁华,不止在长安,更在这万里海疆的每一寸土地上。”
海途初见:渤海风物美如画
三日后,藤原纪香的使团,在大唐护卫的护送下,乘船前往渤海。
船行至渤海湾,藤原纪香扶着船舷,第一次见到了与长安截然不同的风光——蔚蓝的海面无垠无际,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岸边的芦苇荡随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渔帆点点,盐场的白帆在阳光下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与海盐的清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