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东返回渤海的路,龙天策特意绕了一段,直奔碣石山。
这座横亘在渤海之滨的名山,他早有耳闻,却从未登临。只因这里是千年前,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方。对于这位同为乱世枭雄、同样戎马一生的前辈,龙天策心中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敬意。
碣石登临:天风海雨入怀来
初春的碣石山,还带着料峭的寒意。山路崎岖,覆着未化的残雪,龙天策却不让人搀扶,拄着一根木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他今年七十七岁,刚从辽东战场上下来,身上的旧伤在阴寒天气里隐隐作痛,可脚下的步伐,却依旧稳健。
龙问天跟在祖父身后,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在山风中飘动,忍不住劝道:“祖父,山路滑,要不咱们歇歇再走?”
“无妨。” 龙天策摆摆手,喘了口气,目光却望向山顶,“登碣石,观沧海,是我多年的心愿。今日来了,怎能半途而废?”
身后的亲兵们,也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护着,却不敢上前打扰。他们知道,这位老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藏着怎样汹涌的波澜——那是平定辽东的豪情,是痛失爱将的悲怆,是年近八旬的感慨,更是对人生与功业的无尽思索。
终于,他们登上了碣石山的主峰。
一登顶,海风便如脱缰的野马,呼啸着扑来,卷起衣袍,猎猎作响。极目远眺,只见渤海湾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天是青灰色的,海是深蓝色的,天海相接处,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连在一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海浪拍打着山下的礁石,激起千层雪浪,发出雷鸣般的轰鸣,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远处的渔船,小如蝼蚁,在浪涛中起伏;近处的沙滩,白如银带,蜿蜒曲折,消失在天际。
“好一个……沧海!” 龙天策站在崖边,任凭海风吹拂着须发,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他一生走过无数地方,见过岭南的瘴江,西南的泸水,长安的渭水,却从未见过如此苍茫、如此磅礴的景象。
这海,仿佛能容纳天地万物,能吞噬一切烦恼,也能孕育无穷力量。
龙问天站在祖父身边,被这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他终于明白,祖父为何一定要来这里——这样的壮阔,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能体会;这样的天地,才能配得上祖父一生的功业与胸襟。
观沧海:千年豪情入梦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知过了多久,龙天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在呼啸的海风中,清晰地传了开来。那语调,带着一种穿越千年的厚重,仿佛不是他在吟诵,而是千年前的曹操,借着他的口,再次抒发胸中的豪情。
龙问天心中一动——是《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龙天策的声音渐渐拔高,目光扫过海中的岛屿。那些在浪涛中屹立不倒的山岛,像极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而他,就如这沧海,以包容与力量,将它们一一容纳。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他想起了辽东的土地,如今战火平息,不久之后,也将是这样草木丰茂、生机盎然的景象。那些他亲手平定的疆土,终将在大唐的治理下,迎来新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风更急了,带着初春的寒意,刮在脸上生疼。可龙天策的眼中,却仿佛燃起了火焰。这萧瑟的秋风,多像他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危机——少年时的突厥之患,中年时的岭南叛乱,老年时的辽东之战。每一次,都如“洪波涌起”,凶险万分,可他都挺了过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吟诵到这里,龙天策的声音里,充满了磅礴的气势。他仿佛看到了日月星辰,都在这沧海中起落,而他自己,也如这沧海,将一生的功过、荣辱、得失,都容纳其中。那些辉煌的胜利,那些痛失的袍泽,那些未竟的心愿,都在这一刻,与这天地融为一体。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带着无尽的畅快与激昂。千年前曹操的豪情,与他此刻的心境,跨越时空,完美契合。站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七十七岁的老帅,而是与曹操并肩的英雄,共同感受着这天地的壮阔,抒发着建功立业的壮志。
龙问天和亲兵们,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听着。他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那位策马扬鞭的魏武帝,也看到了眼前这位平定万里的秦王爷。两位相隔千年的英雄,在这座碣石山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骥伏枥:英雄迟暮亦壮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就在众人以为吟诵已毕时,龙天策忽然话锋一转,念出了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这一句,与《观沧海》的磅礴不同,带着一种深沉的、属于老者的壮志。
“嘶——” 龙天策的声音,忽然顿住了。
龙问天惊讶地看向祖父——他看到,祖父的眼角,竟有泪光闪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