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爷与天机老人一番密谈后的不久,金陵城的知源书院迎来了一件令全院上下瞩目的大事——外出游历多时的王祭酒终于归来。
这日清晨,稀薄的云层如轻纱般在天空飘荡,晨曦的微光努力穿透其间,温柔地洒落在知源书院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上,给这座承载着无数知识与希望的古老书院,镀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金色光辉。
书院门口,早已热闹非凡,一众朝气蓬勃的学子们整齐排列,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兴奋,交头接耳间,满是对王祭酒归来的欢喜。书院的执事们则神情庄重,站在学子们身前,维持着现场的秩序。
不多时,一辆古朴而不失典雅的马车缓缓驶来,车轮与石板路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咕噜”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马车由两匹毛色油亮的骏马拉动,马身上的配饰在晨光下闪烁着微光。
待马车稳稳停住,一位身着素色长袍,头戴方巾的先生缓缓从车上下来。此人便是王祭酒,他身形清瘦却挺拔,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却无损他那由内而外散发的儒雅气质。
他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仿佛藏着无尽的学识与阅历。
“王祭酒!”不知是谁率先激动地喊了一声,紧接着,众人纷纷恭敬行礼,齐声说道:“恭迎王祭酒回院!”那声音整齐而洪亮,带着满心的敬意,在书院门口久久回荡。
王祭酒微笑着,眼神慈爱地扫过众人,轻轻摆了摆手,说道:“大家都免礼吧。许久未见,看到你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我很是欣慰。大家都还好吧?”他的声音温和而亲切,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间,让人倍感温暖。
一位执事赶忙快步上前,恭敬地说道:“王祭酒,您不在的这段时日,书院一切安好,学子们也都勤奋刻苦,丝毫不敢懈怠。只是大家都十分想念您,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把您盼回来了。”
王祭酒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说道:“那就好。此次游历,我辗转多地,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诸多贤才雅士交流治学之道,可谓收获颇丰。日后,我定会将这些见闻与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说着,王祭酒抬步向书院内走去,学子们和执事们簇拥在他身旁,宛如众星拱月。一路上,王祭酒详细询问着书院近来的大小事务,从学子的学业进展到书院的日常修缮,无一遗漏。
当听闻三爷出手保护书院,力退清微宗一事时,他不禁停下脚步,神色变得格外凝重,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缓缓说道:“这位三爷,当真是书院的大恩人啊。若无他仗义相助,书院恐怕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改日,我定要亲自去拜访,当面向他表达书院上下的谢意。”
旁边一位年轻的学子满脸好奇,忍不住开口问道:“王祭酒,这三爷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对我们书院如此仗义相助?”
王祭酒微微一笑,继续向前走去,边走边耐心解释道:“这位三爷,在江湖中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身份神秘,行事低调却手段非凡,麾下势力庞大,在江湖的暗流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于他为何出手相助书院,其中缘由或许颇为复杂,也许是出于对正义的坚守,也许是与书院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渊源。但无论如何,他的这份恩情,我们书院上下都应当铭记于心,永志难忘。”
众人一边走,一边专注地听着王祭酒的讲述,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书院的讲堂前。此时,讲堂前已站着几位同样气质不凡的人,正是蒋司业、蔡先生和陶夫子。他们身着长袍,神色间透着儒雅与庄重,显然已经恭候多时。
看到王祭酒,蒋司业率先迎上前去,笑着说道:“王兄,你此番游历归来,可让我们好等啊。想必一路上见闻无数,定有许多精彩故事与我们分享。”
蔡先生和陶夫子也相继走上前来,拱手行礼,说道:“王祭酒,一路辛苦了。”
王祭酒赶忙回礼,笑着说道:“让几位久等了。此次游历,确实收获颇丰,正想着与诸位一同探讨,好让这些见闻能为书院的治学添砖加瓦。”
众人相视一笑,一同踏入讲堂。而在讲堂外,学子们还在回味着王祭酒讲述的关于三爷的故事,心中对这位神秘的江湖人物充满了好奇与敬意,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知源书院努力求学,不辜负师长们的期望,将来成为能为书院增光、为江湖贡献力量的栋梁之才。
王祭酒与蒋司业、蔡先生、陶夫子等人相互见礼、寒暄了几句,脸上的笑意尚未完全褪去,神色便陡然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环顾众人,目光中带着一种不容小觑的郑重,语气沉稳且有力地说道:“诸位同仁,此次我外出游历,带回一则至关重要的消息。大雍王朝已昭告天下,决意举办一场天下修为武道大会。你们想必清楚,这样的盛会,已沉寂了百年未曾开展,如今重开,意义非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