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某才子得天下”的标签真的是挺傻逼的设定。历史上,尤其在一个稳定的封建王朝,你头上的这个标签就是“催命符”,而且是诛九族的“催命符”。没有哪个帝王会允许这种招摇过市、蛊惑人心的人存在。如果当地的县令知道这样一个人,他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给这个人处理了,免得影响我本人的仕途。
权谋的核心不是才子,是资源。把夺天下的成功寄托在“得某人辅佐”上,是彻底本末倒置的幻想。历史上真正能称霸一方、权倾朝野的人,从来不靠单一个“谋士”或者“军师”来掌舵大局。他们要的是一整套资源系统的配合——军队、钱粮、舆论、人脉、名分、制度、流程,这些是权谋的骨骼。所谓“某某才子”,只是这套系统中的一个辅助功能。
想靠才子赢天下,就像想靠一本兵书打赢战争:能参考,但不能替你冲锋陷阵,更不能帮你补给粮草。得人心、得兵权、得财政、得士族、得地盘,这才是真正的“得天下”。一个主角只要靠一个“奇才”扭转乾坤,不是“英主”,而是“被塑造的神话”。
“得人”也得看你能不能“养人”。历史中真正的“人才引擎”不是靠眼光识人,而是靠环境养人。你能不能给人位子、给人俸禄、给人前途、给人施展平台?这才是人才流入的根本原因。单纯的“知人论世”,远远不够。张良为什么愿意跟刘邦?不是因为刘邦更有气质,而是因为刘邦愿意信他、给他权力、保护他安全、还不插手他办事。
不是你找到一个“卧龙”,他就会帮你赢天下。卧龙愿不愿出山,首先看你有没有“养龙的池子”。想用人,就得养人;能养人,才会有人。你连薪饷体系、组织结构都没有,人才只是你桌上那根写不动的毛笔。
“才子标签”从来是外人封的,高手从不自诩谋主。你几时见过曹操说“我有郭嘉,定能夺天下”?你几时听到李世民说“有房玄龄杜如晦,唐朝必兴”?真正的掌权者,从不公开宣称“谁谁是我的最强大脑”。原因很简单,这种说法会暴露自身依赖、削弱自己威望、激化朝中权力焦点、引发士人攻击。
在现实中,权谋家最怕的就是“权柄旁落”的质疑。你如果高调推一位谋主,就等于在告诉天下人:“我的大政方向都由他操控”,那你就失了“主心骨”。所以,无论权臣还是帝王,哪怕内心极度依赖,也绝不会在朝堂、文告、史志里把某个人捧到“得之可定天下”的程度。真正的高手,永远把自己的局布得含蓄而分散,而非公开树立“才子信仰”。
才子的“策略”,必须依附在“权力”之上才能落地。一个人的建议是否高明,不决定于他有多聪明,而决定于提出建议的人能不能调动资源、控制执行、压服反对。你一个才子再聪明,你说要屯田、开渠、练兵、改革、分权,如果你背后没有执行系统,那你的建议就是废纸。
现实的政治从来不是“点子为王”,而是“能执行者得天下”。李斯的变法靠秦始皇支持,张居正的改革靠万历初年强势配合,诸葛亮的北伐靠刘备留下的基本盘。才子不等于执政能力,谋略也不能替代制度基础。主角把所有政治成果寄托在“军师智囊”的妙计上,只会掩盖自己权谋能力的缺位。
历史上的“谋士”角色本就充满政治限制。别幻想古代谋士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指点江山、无所不晓”的万金油角色。在真实的朝堂结构里,谋士身份往往很尴尬——地位不高,权责不清,易被猜忌,出头即死。范雎被魏齐割鼻,李斯被赵高腰斩,张良一生谨言慎行,管仲死后齐桓公改革其法。
想象中“上将军身边有个谋圣”的画风,是古装剧里编出来的神话。在封建政治环境中,权谋不是“献上妙计”就有用,而是要避免踩线、规避党争、看清形势、收敛锋芒。真正的谋士能辅佐一世已属奇迹,能善终更是凤毛麟角。别说“得谋士得天下”,现实中谋士连“保命”都得靠手段。
古代政治比拼的,从不是“谁的脑袋转得快”。你脑袋再聪明,也抵不过人家家世深厚、门阀众多、子弟遍布要津。你一人出一计,人家百人出百策。你的奇谋妙计,要通过对方亲信的层层把关才能落地。政治运行不是比创意,而是比掌控力。
更关键的是,你的计策一旦破局,就会成为责任黑锅。聪明反被聪明误,是谋士群体最常见的宿命。与其说权谋靠“一个人才”,不如说靠的是“十年布局”。聪明人要想在权力中心长期存活,不靠“耀眼”,而靠“隐形”。
真正的胜利者,会刻意模糊“功劳分配”。历史上如果有人真心想得天下,他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宣传谁谁有功”,而是悄悄“稀释功劳”。曹操不会宣传郭嘉有多神,刘邦甚至杀了韩信,刘秀提防邓禹,李世民对房玄龄“功高”也有所保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