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得清楚!那选种法子,跟我爹教的一样!”
“神了!蜀王殿下真神了!”
张老实在这震天响动里,老泪纵横。
他攥紧报纸,扑通朝李恪和官员方向跪下,声音哽咽:
“青天老爷们!老汉…老汉活了五十多年,土埋半截脖子了!以前官府贴告示,俺是睁眼瞎,只能听人念,是真是假不知道!租地契书,只能按手印,心里没底啊!现在…现在俺自己能看懂这报上教种地的文章了!不用再低三下四求人念,不怕被人蒙了!蜀王殿下…您…您是大善人!活菩萨啊!”
这掏心窝子的哭诉,这“睁眼瞎”变“能看报”的活例子,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坊正、里长、长安县令,太清楚治下有多少“张老实”!
认字,对百姓不是风花雪月,是生计、尊严和命运!
长安县令眼眶也湿了,快步上前扶起张老实,声音激动:“老丈快起!蜀王殿下此举,功莫大焉!能让百姓识文断字,通晓事理,这是当地方官最盼望的政绩!本官…本官定当据实上奏朝廷,陈明义学之功!”
这话,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尤其是郑博士。
郑博士和身后小吏,面如土色。
他们想象的混乱粗鄙没出现。
看到的是孩童认真,工匠精准,老农读报的震撼哭诉!
这哪是“离经叛道”?这是实打实的“化民成俗”!
他们一句反驳的话都挤不出,脸上火辣辣,在百姓兴奋目光和官员注视下,灰溜溜挤出人群,连告辞都忘了。
开放日盛况,张老实读报的震撼一幕,《恪记小报》头版头条报了出去,传遍长安。
这次,不再是笑话,是带着温度、无法辩驳的事实。
风,吹进了太极宫。
几天后常朝,李世民处理完急务,内侍监王德捧上一摞奏章:“陛下,长安县令、万年县令,还有京畿几县县令联名奏报,关于…城南恪记义学。”
李世民“哦?”了一声,目光扫过阶下神色各异的臣子,尤其脸色难看的孔颖达和世家官员。
他拿起最上面长安县令的奏报,细看。
奏报详实,描述了开放日所见:孩童识字诵文,工匠算账核工,尤其张老实读报跪诉,附上了小报农事文章抄本。
最后,县令言辞恳切:“……蜀王兴办义学,授实用之道。三月,工匠能读规章算工钱,农人能看农事明契约。臣深感此法于安民、富民、地方治理(契约纠纷减、农技推行顺)大有裨益。其心可嘉,其行可效。恳请陛下明鉴。”
其他县令奏报大同小异,都是亲眼所见或核实后的赞叹,强调义学减少纠纷、提升农效。
大殿寂静。
孔颖达想开口驳斥,看着皇帝手中那几份来自最懂民间疾苦的县令奏报,话又咽了回去。
空谈圣贤,在活生生的“老农读报”前,苍白无力。
李世民沉默良久,目光扫过群臣,落回奏报。
缓缓合上,声音平静却带着决断:
“恪记义学,教化黎庶,其心可嘉,成效亦显。着京兆府,酌情拨付钱粮…以示嘉勉。”
旨意简短,钱粮绝不会多(京兆府酌情,意思意思),但这寥寥数语,如同惊雷!
代表朝廷,代表皇帝本人,对恪记义学有限度、却是破天荒的官方认可!
消息传到恪记工坊,一片欢腾。
杜明月、王孝通等人激动不已。
李恪拿着抄录的圣旨,脸上露出轻松的笑。
他弹弹那张轻飘飘又重千钧的纸,对旁边欣喜的杜明月说:
“蚊子腿也是肉!更重要的,这名分…咱们拿到了!”
有了“奉旨扫盲”这块招牌,暗箭依旧挡不住,但明面上,城南那几排灰扑扑的石灰房子和里面的读书声,不再是“异端”,是朝廷点头的“教化之所”了。
阳光透过大窗户,洒在新课桌上,照亮《义学蒙训》粗糙的封面。
李恪知道,这束从陋室燃起的火,有了名分,会烧得更旺,照亮更多渴望光明的眼睛。
喜欢大唐躺平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大唐躺平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