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的教谕,和府学的教授,存在全方位的差距。
由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教材。
是的。
过了童生试,意味着迈过了“高中”门槛。
正式进入“大学”——考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的教材,就不再是常规的四书五经。
也不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五经大全》。
至于是什么,要进了县学才知道。
张子舟心里其实没有把握。
所以,他想傅范留在府学跟教授学,再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县学。
相互印证,共同进步。
当然,张子舟是出于一片好心。
只是人没长前后眼,他做梦都没想到,事情跟他想的差好远。
到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名门出高徒!
另一边。
陈胤宇笑呵呵的结束了文庙之行,回到自己的住处。
他再也没有矜持,哈哈得意的大笑。
我有师弟了!
还是一个才华横溢、做事滴水不漏的才子!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这一派要得一个强而有力的生力军!
总之,陈胤宇无比兴奋。
他一回到家,就对仆从说道:“取笔墨纸砚来,我要写信!”
还对管家说道:“找五个精干的家生子,我要他们送信。”
吩咐完,他就进到书房,开始构思怎么写信。
刚构思清楚,仆从端着文房四宝来了,恭敬的摆在桌上。
还把宣纸铺开,压上镇纸,磨墨、蘸笔。
陈胤宇拿了仆从递来的毛笔,便在纸上写下第一封信。
大致意思是,顾老,张子舟要留在县学,为了不浪费人才,请您写信给元好先生,请他来隆县当夫子,我也会去信给元好先生。
这个时代,成年的人有字,有功名的人,有号!
元好先生就是号。
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大名师都带有“先生”后缀,不分男女。
第二封信,就是给元好先生。
陈胤宇就客气得多,先把元好先生一顿猛夸,比如说南方文雄,一代文宗。
当然,元好先生都担当得起。
还说先生擅长诗、文、词、曲,为本朝之冠,可与国初名家媲美。
接着,对于五十岁就隐居的元好先生表达了遗憾,希望元好先生能出山到隆县担任夫子。
最后,把张子舟的童生试的战绩,一一写明。
把张子舟在科场写的答卷,全部附在后面,让元好先生看看。
那些答卷,是他命人誊抄的。
至此,写给先生的信,变得很厚一封。
负责送这封信的家生子,拿在手里,大为震撼。
第三封信,内容是张子舟的两首诗,一首《离离原上草》,一首《村居》,目的地是江南。
家生子看着,认真道:“老爷,舟哥儿刚过童生试,就给他树敌,不太好吧。”
江南,那可是文章锦绣之乡,高手如云。
一看到这些,肯定会招来嫉妒,甚至是踢馆。
陈胤宇笑道:“闭门造车怎么行,得和江南人才多交流、切磋,顺便让他融入。”
“这就好比一把剑,通过不断打磨,才能锋利无比。”陈胤宇一边说一边开始写第四封信。
目的地是北方,齐鲁大地。
当今朝堂南北两大官僚集团,一是齐鲁,是谓北党;一是江南,是谓南党。
湖广、大西南、大西北加起来,都比不过南北两方。
为了不让张子舟陷入南北两党的争斗,要公平的刺激北方学子。
第五封信,是给礼部。
请礼部解决一下县学的编制问题,给元好先生一个名为夫子,实际上是府教授的待遇。
当日。
五封信,自省城送出,由五个家生子送往目的地。
张子舟还一无所知,在会馆,和会首提前告别。
“这么急着走?”会首还想挽留张子舟几日,最好是长住。
前段日子,张子舟要考院试,他不好直说,现在有空,就想张子舟写传奇。
张子舟当然知道,自然要报恩:“会首放心,我回去之后,会把书稿寄来。”
“呃,那我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吗?”会首激动的搓手。
“您说。”
“是这样的,您的历史传奇本只有第一卷,第二卷什么时候出?”
“是要送人吧。”张子舟猜测。
会首点点头,“不止是送人,不少人还等着。”
噢。
想拿到三国演义的版权!
张子舟眨眨眼,笑道:“在商言商,书稿可以给你,但……”
“稍等。”会首很自然的从袖子里拿出一张银票,面额五百两,放在桌上。
由于没有金融意识,这个时代的纸钞,约等于废纸。
但国朝经济发达,商人出门,携带大量金银,多有不便。
是以,有专门的钱庄,负责存取银子。
而每个钱庄,都有专门的记号,凭票取银。
张子舟拿了银票,爽快的道:“我拿了银子,把契约拿出来。”
“哎,在商言商不假,但舟哥儿的人品,我是知道的。”会首并不打算立字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