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此次算是有备而来。
虽然刚听到回禀的时候,皇帝并不十分相信。
心声?
还能揭秘?
怎么听都像是阴谋。
不过,这种事儿也好辨认真伪。
是与不是,直接来看一看、听一听,也就是了。
正巧这些日子他为了南方水患、北方旱灾等朝政弄得心烦意乱,索性就出宫,权当散心了。
皇帝没想到,他刚刚来到皇姐的府邸,人还没有落座,就听到了那道古怪的女声。
更让皇帝意外的是,他本以为心声揭秘的都是内宅阴私,没想到竟牵扯到了朝政。
“怎么会这样?朕意调派礼部侍郎为钦差,前往江南赈灾,这件事虽不是什么秘密,却也不是杨芙一介闺阁女子所能听闻的。”
“此事今日上午,才由议政堂诸公讨论通过,不说杨芙了,就是杨芙的父亲杨大将军也是不知道的。”
“她,是如何得知?”
皇帝心底惊疑不定。
他与周家大少奶奶一样,震惊过后便是怀疑这可能是阴谋。
还将怀疑的目光放在了自己身边,以及参加议政堂的诸公身上——
莫非是他们或是他们身边的人泄密了?
是谁?
具体是谁泄露了朝堂大事?
皇帝快速的将几个参与议政的朝臣的资料在脑子里过了一遍,逐一审视、排查,试图找到可疑之人。
紧接着,他又听到那道心声说什么三皇子。
皇帝禁不住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后脊背发凉,一阵阵的心悸,这怎么可能?
他有意委派三皇子去灾区,这只是他心中所想。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倒不是知道礼部侍郎的底细,更不知道礼部侍郎此次赈灾会失败。
他只是想着,若再有情况,可让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子们参与其中。
既是历练,亦是让他们知道人间疾苦。
皇帝拒绝承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心中已经有了动摇——
太子宽和仁厚,但又太过宽和,未免有软弱的嫌疑。
皇帝继位二十多年,大周皇朝开国也有近百年。
朝堂上下积弊甚多。
党争贪墨,土地兼并,边境不宁,民怨不止。
皇帝自己就不是果决、杀伐之人,他察觉到了皇朝的危机,却又无力扭转。
他便希望自己的继任者能够有“中兴”的能力与魄力。
很可惜,太子不是这样的人。
正巧其他的皇子们慢慢长大,皇帝的目光,也就开始转向了三皇子、四皇子、六皇子等人。
皇帝想得比较周全:就算不废掉太子,也会纵容其他皇子积极表现——
让他们成为警醒、磨砺太子的工具,督促太子上进。
若太子还是不能令他满意,那就“竞争”吧。
皇帝也不想让儿子们骨肉相残,但,事关江山社稷,有些牺牲是必须的!
三皇子便是皇帝选中的第一号竞争者。
今年十九岁,未及弱冠,却可以去各部历练。
此次南方的水患,便是一个历练的好机会。
在皇帝原本的计划里,礼部侍郎是正经钦差,三皇子只是“副手”。
他就跟着去长见识、学经验。
另外,三皇子身份贵重,让他跟着一起去南方,还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一旦礼部侍郎不能担起重担,便让三皇子暂时主导,若他有能力,也可以让他顶替礼部侍郎。
而这些,都只是皇帝自己的打算,他从未告诉过任何人。
此刻,杨芙却用心声将这些都道破。
皇帝的心神禁不住的战栗起来:难道杨芙的心声,不只是能够揭秘已经发生的种种,还能预知未来?
皇帝用力掐了掐掌心。
作为登基二十多年的帝王,皇帝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
他的内心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脸上却一派从容淡然。
他不动声色的看了眼隐在人群中的暗卫。
这就是他的“准备”——
长公主派人去宫里回禀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并未说得十分确切。
长公主只是表示,她的桃花宴出了件奇事。
有人不张嘴竟能让人听到声音。
说出的话,还句句道破旁人家的隐密。
皇帝来之前,便带了暗卫,提前吩咐他们:盯紧杨芙!
皇帝要确定长公主所谓的怪事——
竟真有人能够让周围的人听到她的心声。
她还能知晓许多秘密!
是以,皇帝进入到雅集的现场,他的几个暗卫,则隐藏在杨芙的周遭。
他们几乎是三百六十度的关注杨芙,密切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他们一眼不错的盯着,在心声响起的那一刹,暗卫们更是死死盯着杨芙的嘴巴。
没有动!
她根本就没有张开嘴!
可,声音就是杨芙本人!
“应该就是杨芙的心声。”
暗卫察觉到皇帝问询的目光,冲着他微微颔首,“陛下,一切都如您猜测的那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