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触角,也伸向了城市的角落和底层。沈青云随机走进了位于老工业区的一片棚户区。这里的条件比绵水的更差,低矮的砖房拥挤不堪,很多甚至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公共厕所的味道在寒冷的空气中依然刺鼻。
在一户光线昏暗的家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工人认出了沈青云(电视上见过),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沈书记,您能来我们这旮沓看看,好啊!我在这厂子里干了一辈子,现在退休金刚够吃饭,儿子儿媳也下岗了,在打零工。这房子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就怕哪天塌了……”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期盼和无奈。旁边他的小孙子,正趴在炕桌上写作业,屋里唯一的取暖工具是一个小小的、呛人的煤炉。
沈青云心情沉重。他走访了区里的信访接待室,翻阅了近期的信访登记簿,发现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拖欠工资、养老金发放不及时、供暖不达标、动迁补偿不合理等方面。很多问题,都与国企的困境直接或间接相关。
他还暗访了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厅里挤满了来找工作的人,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脸上带着焦虑和迷茫。电子屏幕上滚动的招聘信息,多是保安、保洁、快递分拣等低端岗位,薪资普遍不高。
“以前在厂里,好歹是个技术工,有面子,有保障。现在……唉!”一位下岗技术工的叹息,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调研过程中,沈青云也在仔细观察着滨州的干部队伍。
市长宋青山在他调研期间,保持着礼节性的接触,汇报工作时客观冷静,但很少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像是一个谨慎的执行者。沈青云能感觉到,这位本土成长起来的市长,在仔细观察着自己这个“空降”书记的施政风格和能量。
秘书长郭伟办事周到,安排细致,但言语谨慎,从不多说一句废话,似乎时刻在揣摩上意。
一些局委负责人,在汇报时明显准备不足,对沈青云提出的深层问题往往语焉不详,或者习惯于用“研究研究”、“协调协调”来应付。
晚上,沈青云在宿舍的书房里,整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滨州的情况,如同一幅庞大而沉重的画卷在他面前展开:
· 经济上,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港口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民营经济活力不够。
· 社会上,历史欠账多,民生保障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稳定存在风险点。
· 干部队伍,似乎缺乏一股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部分人存在“等靠要”思想和“路径依赖”。
· 政治生态,初看似乎平稳,但水面下是否隐藏着类似绵水那样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尚需观察。
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他知道,自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三把火”就能烧出一个新天地。他需要找到那个能撬动全局的支点,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道:“滨州之困,系于国企;国企之活,系于改革;改革之成,系于人与环境。首要在统一思想,关键在打破桎梏,核心在激发内生动力。第一步,从整顿干部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破题,先扫清跑道上的障碍。”
他的滨州生涯,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冷静客观的分析中,真正开始了。前方的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目光坚定,步伐沉稳。
喜欢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