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近一个月的密集调研,让沈青云对滨州的“病症”有了切肤之痛的了解,也对可能的“药方”有了初步的构想。他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积弊颇深、惯性巨大的老工业城市,任何疾风骤雨式的改革都可能适得其反,必须找准切入点,稳扎稳打。
履新后的第二次市委常委会,气氛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常委们发现,每个人的座位前都多了一份厚厚的材料,封面上写着《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若干突出问题初步调研与思考(内部资料)》。
沈青云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同志们,这份材料,是我这段时间调研的一些粗浅记录和思考,可能不全面,但力求反映真实情况。今天这个会,我们不急于决策,就先围绕这里面反映的问题,大家都谈谈看法,统一一下认识。”
他首先让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精心编辑但未加任何修饰的短片,里面既有港口拥堵的道路、国企老旧的设备,也有棚户区居民期盼的眼神、人力资源市场里下岗工人的叹息。真实的画面,远比任何文字汇报都更具冲击力。
短片播放完毕,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不少常委面色凝重。
沈青云开始结合材料,逐一剖析问题:
“关于港口,我们的吞吐量数据很好看,但货种结构、集疏运效率、现代化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彭玉林同志上次汇报说‘正在积极协调’,我想问,协调了多久?具体的障碍到底卡在哪个部门、哪个环节?是需要我们市委出面协调,还是港务集团自身攻坚克难的决心不够?”
他的目光扫过分管交通、规划的副市长,两人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关于国企,滨钢的老工程师告诉我,他们用的主力设备还是五十年代的‘老爷车’!我们天天喊转型升级,钱从哪里来?技术从哪里来?市场从哪里拓?冗员如何安置?社会职能如何剥离?这些问题不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
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和国资委主任低头记录,额头见汗。
“关于民生,棚户区里的老百姓还在为基本的取暖、如厕发愁!信访登记簿上,多少问题年复一年地挂着?我们的干部,是真正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了,还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画圈圈?”
沈青云的语气并不激烈,但每一个问题都基于扎实的调研,数据翔实,案例具体,像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滨州看似平稳表面下的脓疮。他没有指责任何个人,但所有相关分管领导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市长宋青山终于开口,他扶了扶眼镜,语气沉稳:“青云同志调研非常深入,反映的问题也确实客观存在,有些还是老大难问题。这说明我们过去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我赞同先从统一思想入手,关键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从何处破题?” 他将问题抛回给沈青云,既是支持,也是一种试探。
沈青云接过话头:“宋市长问到了关键。千头万绪,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认为,当前制约滨州发展的最突出问题,表面看是经济结构,根子上是人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等靠要’、‘慵懒散’思想不破除,营商环境中的‘中梗阻’、‘玻璃门’不打破,任何好的规划、政策都会在执行中走样、落空。”
他环视全场,声音坚定:“因此,我提议,市委市政府集中两个月时间,开展‘作风建设年’与‘营商环境提升’专项行动!以此为突破口,扫清障碍,提振士气,凝聚合力!”
专项行动迅速启动,沈青云亲任领导小组组长。与以往雷声大雨点小不同,这次动了真格。
市环保局一名科长,在受理一家小型科技企业环评申请时,态度粗暴,故意拖延,暗示需要“打点”,被企业暗中录音并举报到专项行动办公室。沈青云得知后,立即批示:“查清事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结果,这名科长被迅速免职,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分管副局长被诫勉谈话。处理通报第一时间通过党报、电视台、官网向全社会公布。
市规划局在办理一个重点民生项目规划许可时,因内部科室推诿扯皮,导致项目卡在预审环节一个多月。沈青云在项目调度会上直接发问:“是法律法规不允许,还是我们干部的能力态度有问题?哪个环节卡住的,责任人是谁?今天必须给我一个明确的说法!” 最终,规划局两名处长被调整岗位,局长在市委常委会上做了深刻检讨。
这几记“问责”重拳,在滨州官场引起了巨大震动。以往那种“只要不贪不占,懒政怠政也没事”的思维定式被打破,各级干部明显感到了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破”的同时,沈青云更注重“立”。他推动建立了“重点项目市长直通车”和“书记营商信箱”机制,亲自盯办企业反映的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