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像一头陷入绝境却又不甘命运的母兽,开始在周雨过去的影子里疯狂搜寻可能利用的裂痕。她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些与周雨同在海外留学圈,或者与哈佛、与周雨专业有交集的人脉,旁敲侧击,迂回打探。
她不能直接问“周雨有没有仇人”或者“谁讨厌周雨”,那样太蠢,容易引人怀疑。她的问题总是包裹在看似关心或好奇的外衣下:
“我堂姐以前在哈佛是不是特别受欢迎啊?肯定很多人追吧?”
“听说她们那个专业学业压力超大,有没有什么趣事或者……嗯,比较执着的人?”
“小雨姐性格那么好,应该没什么人跟她不合吧?我听说以前好像有个男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者说,执念总能撬开一些被尘封的角落。几天后,一条模糊的线索,通过一个拐了好几个弯的朋友的朋友,传到了魏雅这里。
“周雨?哈佛经济系那个女神级人物?追她的人确实不少。不过……我记得好像有个华裔男生,叫马克(Mark),中文名好像叫……陈宇飞?对,陈宇飞。家里是做北美物流的,挺有钱。他当时追周雨追得挺凶的,好像还闹出过一点不愉快。”
“不愉快?”魏雅的心猛地一跳,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
“具体不太清楚,好像是公开表白被拒后,情绪有些激动,说了些不太得体的话?反正后来周雨和她那个男朋友林浩文在一起后,这人就消停了。毕业后好像回了加州接手家族生意,偶尔在校友群里冒个泡,感觉……有点愤世嫉俗,有时候会发些阴阳怪气的动态。”
陈宇飞(Mark)……公开表白被拒……情绪激动……愤世嫉俗……
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在魏雅心中迅速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工具人”形象——一个求而不得、心怀怨怼的前追求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刀”了。
魏雅没有立刻直接联系陈宇飞,那太突兀。她先是设法弄到了陈宇飞的社交媒体账号,像一个耐心的猎手,仔细研究着他的每一条动态,分析着他的喜好、情绪和近况。
她发现,陈宇飞确实如传闻所说,时常在ins或者微信朋友圈(对海外华人可见)发一些晦涩的句子,配图往往是暗色调的风景或者酒杯,透着一股怀才不遇、情感受挫的郁结之气。他似乎在努力经营家族生意,但言辞间总流露出对“靠背景”、“走捷径”之人的不屑。
魏雅心中冷笑,这不屑,或许就包含着对周雨选择林浩文(在他眼中,林浩文或许就是那种“完美”到令人嫉妒的“别人家孩子”)的隐恨。
时机成熟。魏雅选择在一个周末的晚上,陈宇飞刚发了一条意味不明的、关于“月光终究冰冷”的动态后,通过一个海外华人留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发出了好友申请。她的申请理由写得很有技巧:“Mark学长你好,我是魏雅,也是LSE的,偶然在XX校友活动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冒昧加一下,请多指教。”
她隐藏了自己是周雨堂妹的身份,只强调了共同的留学生背景和“偶遇”的合理性。
陈宇飞大概是在无聊或者好奇驱使下,通过了申请。
魏雅没有急于切入正题。她先是以学妹的身份,请教了一些关于职业规划、海外华商环境等不痛不痒的问题,展现自己的好学和对“前辈”的尊重。她言辞得体,偶尔流露出一点对未来的迷茫,恰到好处地激发对方的“指点欲”。
几次不深入的线上交流后,魏雅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她开始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向更私人的领域。
(雅): “有时候觉得在国外挺孤独的,看似热闹,能交心的人却没几个。看学长的动态,好像也挺有感触的。”
(飞): (过了一会儿才回复)“习惯就好。这世界本来就是虚假的多。”
(雅): “是啊……特别是看到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什么都有,爱情、事业、家庭……顺风顺水,有时候真让人觉得不公平。” 她小心翼翼地投石问路。
(飞): (这次回复快了些)“呵,老天爷本来就是偏心的。有些人,不过是会投胎,或者运气好,碰上了‘对’的人。” 字里行间,那股酸涩和怨气几乎要溢出来。
魏雅知道,她触碰到关键了。
(雅): “学长……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幸运儿’?” 她假装懵懂地试探。
陈宇飞那边沉默了更久。就在魏雅以为他不会再回复时,消息来了。
(飞): “遇到过。一个……我以为不一样,结果发现也没什么不同的女人。和一个……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男人。”
他没有点名,但魏雅知道,他说的是谁。她心中狂喜,脸上却不动声色。
(雅): (发了一个拥抱的表情)“我好像……能理解一点。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人,是我的一个……亲戚。她拥有的东西,是我无论怎么努力都好像够不到的。看着她那么幸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可悲。” 她开始巧妙地建立“共鸣”,将自己塑造成同病相怜的受害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