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稀世璧惊天下,弱赵遇强秦索(公元前283年,赵国邯郸)
主要事件: 赵国意外获得稀世珍宝“和氏璧”。消息传至秦国,秦昭襄王(嬴稷)垂涎三尺,遣使者入赵,提出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交换玉璧。赵国君臣陷入两难:惧怕秦国强大不敢不给,又担忧秦国失信,白白损失国宝。
邯郸城,赵国王宫的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年轻的赵惠文王(赵何)眉头紧锁,手里捏着那份烫手的国书,指尖都有些发白。阶下,文武大臣吵成一锅粥。
“大王!秦国虎狼之师,连年东侵,魏、楚皆受其害!如今开口索要和氏璧,名为交换,实则强抢!我赵国若不给,岂不是给了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声音发颤。
“给?说得轻巧!” 大将廉颇须发皆张,声如洪钟,拳头砸在案几上砰砰作响,“秦王嬴稷是什么人?言而无信是他的家常便饭!这十五城,画在纸上的大饼罢了!他得了璧,必定翻脸不认账!到时候玉璧没了,城池也没了,我赵国颜面何存?!” 廉颇的话掷地有声,道出了所有人的担忧。
“可……可若不给,秦国大军压境,如何抵挡?” 另一位文臣面如土色。
大殿陷入死寂。和氏璧温润的光泽仿佛还在眼前,但这光辉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巨大的危机。赵王赵何年仅二十多岁,继位不久,面对强大的秦国,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恐惧。他的手心全是汗,眼神在群臣间游移,渴望找到一个万全之策。
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打破沉默:“大王,请容臣一言。” 说话的是宦官头目缪贤。他躬身道:“臣的门客蔺相如,其人虽出身微末,但见识过人,胆略超群,或可解此危局。他曾助臣化解过一场大祸,深知进退取舍之道。”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缪贤身后的一个身影上。此人身形不算魁梧,面容清癯,但眼神明亮锐利,腰杆挺得笔直,丝毫没有普通门客的卑微之态。他,就是蔺相如。
“蔺相如?” 赵王带着一丝疑虑,“秦国索璧一事,你有何高见?”
蔺相如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秦国强,赵国弱,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理亏在我方。赵国献璧而秦如不偿城,则理亏在秦方。两害相权取其轻,臣以为,当允诺秦国,献上和氏璧。”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廉颇更是怒目圆睁:“小子无知!这岂不是羊入虎口?”
蔺相如迎着廉颇的目光,毫无惧色,继续道:“然献璧非拱手相送!须派一智勇双全之人为使,持璧入秦。秦若肯割十五城,则璧留秦土;秦若无意偿城,则臣必完璧归赵!臣蔺相如,愿为使臣,赴此虎穴!”
蔺相如的话语铿锵有力,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一刻,他不再是门客,而像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赵王心头一震,看着蔺相如那双无畏的眼眸,一股莫名的信任感油然而生:“好!寡人就命你为赵国使者,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务必……务必周全!” 赵王将“和氏璧”三个字咬得很重,仿佛交付的是整个赵国的希望。
蔺相如深深一拜:“臣,定不负君命!”
【本章启示】 赵国面对强秦索璧的困境,体现了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然而,蔺相如挺身而出,展现的不是鲁莽的对抗,而是基于实力悬殊下的理性分析与主动担当。这警示我们:面对强大压力和看似无解的难题,与其恐惧退缩或意气用事,不如冷静分析利弊,寻找最可行的路径,并勇于承担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担当,往往孕育着转机。
2:孤身闯虎穴,智勇斗秦王(公元前283年,秦国咸阳章台宫)
主要事件: 蔺相如孤身携带和氏璧入秦。秦昭襄王在章台宫召见,得璧后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侍从,却绝口不提割让城池之事。蔺相如识破秦王诡计,机智设计夺回玉璧,并以与璧同归于尽相威胁,迫使秦王让步。
咸阳,秦国王宫章台宫,威严更胜邯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秦昭襄王嬴稷高踞王座之上,眼神睥睨,打量着阶下那个来自赵国的使者——蔺相如。他姿态放松,带着一种猫戏老鼠的玩味。
“赵国使者蔺相如,奉寡人之命,献上和氏璧!” 蔺相如声音洪亮,双手恭敬地奉上锦匣。
内侍接过锦匣,呈于秦王。嬴稷打开匣盖,刹那间,整个大殿似乎都被那温润无瑕的宝光映亮了!“好!果然天下至宝!” 秦王眼中射出贪婪的光芒,爱不释手地把玩着玉璧,口中啧啧称奇。他得意地环视左右:“诸位爱卿,也来一睹这稀世珍宝!”
秦王将璧传给身边的美人,美人娇笑着抚摸;又传给侍立的大臣,大臣们无不伸长脖子,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大王洪福!”“此璧唯大王可配!” 大殿之上,充满了轻浮的赞叹,唯独没有一个人提起那十五座城池的承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