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秘失踪的退休职工
2001年7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的夏天异常闷热。昆明铁路公安局的值班民警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报案人焦急地称,昆明铁路局大型养护机械段的退休职工吴某甫已经失踪两天了,请求警方帮忙寻找。报案人是吴某甫的邻居,他告诉警方,吴某甫的宿舍门连续两天都紧闭着,门口的煮饭锅已经烧糊,但是屋内却一直传出收音机的声音。这种反常的情况让邻居感到十分不安。
吴某甫是一名53岁的退休职工,长期在昆明工作,基本与家人很少来往。退休后,他一直住在昆明铁路局大型养护机械段的单身宿舍里。这里属于集中的单身宿舍区,居住的大多是铁路系统的职工。吴某甫的宿舍位于宿舍楼的二楼,房间虽小但收拾得还算整洁。平日里,吴某甫是个热情好客的人,虽然和同事们来往不多,但和附近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关系密切,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喝酒,这些花销的费用都是吴某甫提供的。
当天下午,两名警察来到吴某甫的宿舍前。他们发现宿舍的门确实紧紧锁着,透过窗户往里看,屋内的摆设似乎有些杂乱。警察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屋内的收音机声音依然清晰可闻。考虑到情况异常,警察决定找锁匠打开房门。当房门被打开的那一刻,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扑面而来,警察们意识到情况不妙。
屋内一片狼藉,生活用品散落一地。床上躺着一个人,身上盖着被子,左手腕被电线紧紧缠绕着。警察走近一看,发现这个人正是失踪两天的吴某甫,但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现场勘察发现,吴某甫的左前额有一处5×4.5厘米的挫裂创伤,地板和床上有带血的酒瓶碎片,可以证实这些碎片就是造成死者创伤的作案工具。然而,经过法医鉴定,吴某甫真正的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也就是说有人把他绑起来,用酒瓶砸晕,然后用棉被捂死的。
二、扑朔迷离的案发现场
警方迅速封锁了现场,并展开了详细的勘察工作。他们发现吴某甫的房间内有一个大木箱,里面放着一个挎包,挎包有被翻动的痕迹。在挎包内,警方发现了一张带有血迹的取款单,取款单上有一枚沾有血迹的指纹。经过快速比对,血迹与吴某甫的血样吻合,但那枚指纹却并不属于吴某甫。同时,警方还在挎包内提取到了人体皮肤组织的生物检材。
根据取款单显示,吴某甫曾在2001年7月13日有过一笔600元人民币的取款记录,而挎包内却没有发现这笔钱的踪迹。在当时,600元是一笔不小的金额,短短四天之内不可能花得精光,这表明这笔钱很可能被凶手拿走了。警方推断,凶手很可能是为了钱财而杀害了吴某甫,并且在翻动挎包时留下了关键的指纹证据。
法医对吴某甫的尸体进行了进一步检验,确定他是在失去反抗能力后,被人用衣物和床上用品堵住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整个过程可能持续了较长时间,说明凶手心理素质过硬,心狠手辣。更令人疑惑的是,距离案发现场一墙之隔的邻居表示,在案发前后的几天时间内都没有听到吴某甫屋内有搏斗碰撞的声响。这一信息看似矛盾,却成为了警方锁定目标的重要线索——凶手和死者很可能是熟人,在被害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
吴某甫退休后长期独居,平时和同事很少往来,但和附近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关系密切。他居住的地方属于昆明市的城郊结合部,当时居住的人大多是在昆明打工的人,男男女女隔三差五就会到吴某甫家来吃饭喝酒。这些人成分复杂,这让警方怀疑可能是一起"农夫与蛇"的案件——吴某甫热情款待他人,却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
三、艰难的调查与排查
警方决定围绕死者的社会关系展开调查。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查,他们发现吴某甫热情好客,经常结交朋友,隔三差五就有男男女女来他家吃饭,屋里经常传出欢声笑语。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附近没有监控,警方只能依靠现场提取的混合DNA和一枚带血的指纹来寻找线索。
经过初步筛查,警方确定了三组最有嫌疑的人员。第一组是与吴某甫一起来打工的老乡。通过DNA对比和现场审讯,警方排除了他的嫌疑。第二组是一对夫妻,邻居反映,男的出去干活时,女的经常来吴某甫家。警方怀疑是情杀报复,但经过审讯和DNA、指纹对比,也排除了他们的嫌疑。第三组是一个外号叫"马仔"的年轻人,但当警方寻找这个人时,他却消失了。由于大家都是以外号相称,除了吴某甫,其他人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带过一个叫"七妹"的女朋友来过。
警方经过几个月的排查走访,始终找不到"马仔"的真实身份,这个案子逐渐成为了悬案,成为当时每个刑侦人员心中的一根刺。然而,警方并没有放弃,他们将现场提取的指纹和DNA样本保存了下来,等待技术进步的那一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