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外门弟子满三日,所有新入门的弟子,无论资质高低、分配何处,都被要求前往位于外门区域中心地带的“传功阁”,聆听传功师兄讲解《青云炼气诀》的基础要义。这是青云宗延续了数百年的惯例,旨在统一教导,规范入门弟子的修行路径,避免因个人理解偏差或误入歧途而浪费宗门资源,甚至走火入魔。
传功阁是一座古朴的二层石殿,规模远不及潜龙殿那般恢弘,却也自有一股庄严肃穆之气。殿宇由青灰色的巨石垒砌而成,飞檐斗拱线条简洁,透着一丝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殿内并无奢华装饰,地面铺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数十个陈旧的蒲团整齐排列,前方设有一座半人高的讲法台,台上仅有一张矮几,几上放着一卷摊开的玉简,散发出淡淡的灵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书卷气息,混合着一种无形的、属于“正统”与“权威”的压迫感。
叶秋随着其他新入外门的弟子步入殿内。这些弟子大多面带兴奋与敬畏,小心翼翼地寻了蒲团坐下,不敢大声喧哗。叶秋则选了一个靠后、靠近角落的蒲团,安静地坐下。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殿内,除了这几十名新弟子,他还注意到在更角落的位置,零星坐着几个面色愁苦、眼神黯淡、修为明显停滞在练气初期多年、甚至气息有些衰败的老弟子。他们如同渴望甘霖的枯木,希冀着能从这基础的讲解中,捕捉到一丝被自己忽略的、或许能打破瓶颈的微光。这景象,无声地诉说着道途的艰难与资源的倾斜。
主持讲解的,是一位身着标准青色道袍、袖口绣有两道精致银线、面容俊朗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的年轻修士。他姓周,修为在练气七层左右,乃是内门某峰的外围弟子,负责外门传功事务,在此地拥有不小的权威。他目光扫过台下,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尤其在几个已知灵根资质较好的新弟子身上略作停留,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期许,仿佛在确认未来的可用之材。
人到齐后,周师兄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越,带着一丝灵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瞬间压下了殿内最后一丝细微的嘈杂。
“肃静!”他目光威严地扫视一圈,“今日,由我为诸位新晋师弟讲解《青云炼气诀》前三层之精要。此诀乃我青云宗立派之基,传承千年,中正平和,最重根基打磨,乃是尔等踏入道途之根本。务必凝神静听,用心体会,不得懈怠!”
他的开场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台下弟子无不正襟危坐,屏息凝神。
“首重心法要诀,‘抱元守一,意守丹田,气沉海底’……”周师兄开始照本宣科,声音平稳流畅,将《青云炼气诀》前三层的行气路线、关键窍穴、呼吸配合以及注意事项,一一娓娓道来。他的讲解几乎与《青云基础要解》上的记载一字不差,标准而规范,偶尔辅以几个简单的手势,在空中虚划,演示灵气在体内经络中大致运行的方位和顺序。
对于绝大多数刚刚接触正统功法、对修行充满神秘感与敬畏感的新弟子而言,这般清晰、系统、由内门师兄亲授的讲解,已是难得的机缘。他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点头,努力将每一个字、每一个手势都刻入脑海,仿佛抓住了通往仙途的救命稻草。就连角落里的那几个老弟子,也听得格外认真,浑浊的眼中时而闪过思索之色。
叶秋安静地听着,眼神平静无波,如同深潭。周师兄所讲的内容,在他听来,依旧是充满了经验性的、模糊的、基于大量前人实践总结出的“操作规程”,而非对能量运行本质规律的精确阐述和原理性推导。就像是在教人如何按照固定配方操作一台复杂机器,却不解释机器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当周师兄讲到引气入体的关键步骤,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需循十二正经,徐徐图之,不可躁进!尤以‘手太阴肺经’为起始门户,引天清之气,润泽脏腑,此乃古法正道,历经万载验证,绝不可违!”时,叶秋那平静的眼眸深处,一丝极淡的、如同科学家听到未经严格证明的“公理”时的审视光芒,一闪而逝。
又是“古法正道”。这个词汇,带着沉重的历史惯性与权威光环,却往往掩盖了对“为何如此”的深层追问。
待周师兄将一段落讲解完毕,惯例性地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台下,用一种带着施舍意味的语气问道:“诸位师弟,方才所讲,可有不明之处?尽可提出。”
台下大部分弟子还沉浸在消化吸收之中,或是被周师兄的威严所慑,不敢轻易发问,殿内一时陷入寂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风声。
就在这时,一个稚嫩、清晰、却毫无怯懦之意的声音,在殿内靠后的位置响起,打破了这片沉默:
“周师兄。”
声音不大,却异常稳定,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众人循声望去,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声音来源——那个坐在后排角落、身形最为矮小的弟子身上。正是叶秋。他举着一只白皙的小手,脸上带着孩童应有的、恰到好处的恭敬与一丝求知的好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