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湿冷,唐启紧了紧身上的藏青色长衫,站在财政司大楼的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街道。三月的春城本该是繁花似锦,可街上的行人却大多面带愁容。
"唐督办,您在看什么?"秘书小李轻声问道,将一杯热茶放在桌上。
唐启没有立即回答,他的目光锁定在街角一处异常热闹的摊位上。几个穿着西式服装的男子正操着半生不熟的滇省方言,向围拢的少数民族村民兜售着什么。
"那些是什么人?"唐启指向窗外。
小李顺着方向看去,皱了皱眉:“回督办,那是外国银行的代理人,最近在城里很活跃。他们用外币兑换村民的北洋银元,据说汇率很’优惠’。”
唐启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他放下茶杯,大步走向门口:“备车,我要亲自去看看。”
十分钟后,唐启换了一身普通商人的装束,带着小李来到了那个摊位附近。他们装作路人,站在一旁观察。
"老乡,你看这英镑多漂亮!英国女王头像,含金量十足!"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用蹩脚的中文吆喝着,“一块钱英镑换你五块北洋银元,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围着摊位的多是彝族、白族村民,他们穿着传统服饰,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银元券,脸上写满犹豫。
一位上了年纪的彝族老人颤巍巍地递上十块银元:“换两块英镑,给孙子留个念想。”
外国人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迅速收下银元,递出两张皱巴巴的纸币:“拿好了,这可是大英帝国的钱,比你们这破纸值钱多了!”
唐启看得真切,那两张所谓的"英镑"纸质粗糙,印刷模糊,明显是伪造的。他正要上前制止,却被小李拉住了袖子。
“督办,不可打草惊蛇。这些人背后都有势力,我们得从长计议。”
唐启深吸一口气,强压下怒火。他继续观察,发现这些外国代理人专挑信息闭塞的少数民族村民下手,用各种花言巧语骗取他们手中的银元、银两,甚至直接收购他们带来的山货,价格压得极低。
"一斤上好的普洱茶,就值这么点钱?"一个背着竹篓的傣族妇女接过几张花花绿绿的外币,满脸困惑。
"大姐,这可是法国法郎,在昆明城里能买好多东西呢!"代理人信誓旦旦地说。
唐启再也看不下去了。他转身离开,脸色阴沉如水:“回办公室,立刻通知周天来见我!”
财政司长周天半小时后匆匆赶到。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戴着圆框眼镜,一副书生模样,但眼神中透着精明干练。
"唐督办,您找我?"周天擦了擦额头的汗,显然是一路小跑过来的。
唐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把你知道的滇省金融现状,一五一十告诉我。”
周天叹了口气,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文件:“正要向您汇报。情况比想象的更糟。”
他展开一张图表:“北洋政府发行的银元券在滇省贬值已达三成,而外国货币趁机大量涌入。法郎、英镑、美元、倭元…五花八门,汇率混乱不堪。”
唐启接过文件,眉头越皱越紧:“这些外币有多少是真的?”
"据我们调查,市面上流通的外币至少四成是伪造的。"周天推了推眼镜,“更严重的是,投机分子利用山区少数民族信息闭塞,用这些假外币低价收购他们的物资,一转手就是暴利。”
唐启猛地拍案而起:“岂有此理!这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
"还不止如此。"周天继续道,“有些外国银行与本地奸商勾结,在偏远地区设立’兑换点’,强迫村民用银两、银元兑换他们的纸币,然后这些硬通货就被运往国外。”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1911年蔡锷创办的云南全省公钱局,坐落于现在的昆明钱局街,1912年改组为省立富滇银行,史称旧富滇银行。富滇银行属官办性质,形成其优越地位,除经营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还具有发行纸币的特殊职能(其使云南拥有了一段地方货币的历史),并代表省政府执行地方金融政策、统制外汇,实质上起到了地方央行的作用。
唐启笑了笑,自己现在才意识到金融问题,这些前辈真不愧是龙国那个时代最具备远见的那批人,唐启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滇池,湖面波光粼粼,却映照不出他内心的波澜。
“周天,你说…我们如果自己发行货币,取代北洋银元和这些外币,可行吗?”
周天眼睛一亮,但随即又黯淡下来:"理论上可行,但需要强大的信用背书和充足的准备金。更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这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英法等国在滇势力不会坐视不理。”
唐启转过身,目光如炬:“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去做!难道眼睁睁看着滇省百姓被这些金融吸血鬼榨干血汗吗?”
他走到墙边,指着悬挂的西南四省地图:“滇、黔、川、渝、湘、桂,六省联动。如果我们能建立统一的金融体系,发行自己的货币,不仅能稳定经济,更能为将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