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腊月的清晨,德州城外的黄河岸边,寒风如刀,刮得人脸颊生疼。王巢身着玄色棉甲,腰间佩着一柄镶嵌着鲨鱼皮的腰刀,正站在一处高坡上,目光紧锁着脚下奔腾的黄河。河水裹挟着冰凌,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像是一条蛰伏的巨龙,横亘在山东与中原之间。
“将军,此处便是黄河防线的起点,向西可至东明,向东连接沧州,全长三百余里。”德州守将赵虎跟在王巢身后,指着黄河沿岸的地形介绍道,“往年黄河冬季水浅,若是李自成率军东进,很可能从这里涉水渡河,直逼德州。德州一旦失守,济南就失去了北面的屏障。”
王巢点了点头,脚下的高坡视野开阔,黄河两岸的沙丘和滩涂尽收眼底。他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铺在随身携带的木桌上——这是山东军工坊绘制的黄河防线炮台设计图,上面用红色标注着二十座炮台的位置,每座炮台的尺寸、火炮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赵虎,你看,”王巢手指落在图纸上的一处红点,“从这里开始,每隔十五里修建一座炮台,共二十座,形成一道连贯的防线。每座炮台高五丈,宽三丈,墙体用三合土夯实,外面包一层青砖,能抵御红衣大炮的轰击。炮台顶部设置了望塔,配备望远镜,一旦发现敌军渡河,立刻发信号炮预警。”
他顿了顿,又指向图纸上的火炮配置:“每座炮台配备十门后膛炮,其中八门为射程三里的‘威远型’后膛炮,负责远程打击;两门为射程一里的‘攻坚型’后膛炮,负责摧毁敌军的攻城器械。另外,每座炮台配备五十名炮兵和一百名步兵,炮兵操作火炮,步兵负责防守炮台,防止敌军近身突袭。”
赵虎看着图纸,眼中闪过一丝惊叹:“将军,这后膛炮的威力末将见识过,去年在沧州演练时,一门后膛炮就能轰塌三丈高的土墙。若是二十座炮台,两百门后膛炮同时开火,就算李自成率十万大军来攻,也别想轻易渡过黄河!”
王巢却没有丝毫放松:“不能掉以轻心。李自成麾下有三十万大军,其中不乏擅长攻城的悍将。咱们的黄河防线,不仅要能抵御敌军渡河,还要能拖延他们的进攻时间,为咱们调动兵力争取机会。另外,告诉负责修建炮台的工匠,务必在两个月内完工,所需的青砖、三合土、火炮,从济南、登州的工坊优先调拨,绝不允许延误工期!”
“末将遵命!”赵虎抱拳应道,转身去安排修建炮台的事宜。
王巢站在高坡上,望着黄河对岸的中原大地,心中思绪万千。李自成在襄阳立国后,势力日益壮大,随时可能率军东进,山东作为大明最稳固的后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黄河防线是山东的第一道屏障,只有守住这里,才能确保济南的安全,为后续的北上复京和南征张献忠奠定基础。
离开德州后,王巢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沧州。沧州是山东的北部门户,与天津接壤,一旦后金入关,很可能从这里南下进攻山东。王巢此次前来,除了巡查防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视察蒸汽火车轨道的延伸工程。
在沧州的火车站,王巢看到数百名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挥舞着铁锹,将碎石铺在铁轨下方,夯实路基。蒸汽火车的轨道已经从济南延伸到了德州,如今正在向沧州延伸,预计一个月后就能通车。
“将军,您来了!”负责轨道工程的工程师李铭快步迎了上来,他是宋应星的弟子,也是山东第一批掌握蒸汽技术的人才,“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正在加快施工进度,目前已经完成了德州到沧州路段的三分之二,预计下个月十五号就能通车。通车后,从济南到沧州的行程,将从原来的三天缩短到一天,兵力和物资的运输速度将大大提升。”
王巢点了点头,走到轨道旁,用脚踢了踢铺在路基上的碎石:“路基一定要夯实,不能偷工减料。蒸汽火车的重量很大,若是路基不稳,很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在轨道两侧修建排水沟,防止冬季积雪融化后浸泡路基,影响轨道的使用寿命。”
“请将军放心!”李铭拍着胸脯保证,“我们采用的是‘三层夯实法’,先铺一层黄土,夯实后铺一层碎石,再夯实后铺一层枕木,确保路基稳固。排水沟也已经设计好了,每五十米修建一条,保证排水通畅。”
王巢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走到一列停在轨道上的蒸汽火车旁,这列火车共有五节车厢,其中三节是运兵车,两节是运粮车。火车头的烟囱冒着白烟,蒸汽机发出隆隆的声响,像是一头咆哮的巨兽。
“启动火车,让我看看速度!”王巢下令道。
李铭立刻指挥工人启动火车,蒸汽火车缓缓驶出车站,沿着已经铺设好的轨道向前行驶。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达到了每小时三十里,比传统的马车快了近两倍。
王巢站在轨道旁,看着蒸汽火车呼啸而过,心中充满了信心。蒸汽火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山东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前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兵力调动,现在一天就能完成;以前需要大量马车运输的粮草和物资,现在几列火车就能解决。有了蒸汽火车,山东的军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往前线,无论是黄河防线还是沧州防务,都能得到及时的支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